第158章 啊?停电时该干的事儿?是什么?(1/2)
第二天,六点四十分起床。
往常应该是洗漱,吃饭,提取物资来着。
洗漱时,一抬头,就见娄晓娥挎着个小篮子,脚步轻快地走了进来。
她穿着素净的格子外套,乌黑的辫子垂在胸前,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像一阵清新的风。
她走到近前,把篮子往他眼前一递,“柱子哥,早啊!给你,刚出笼的肉包子,还热乎着呢,趁热吃。”
何雨柱接过篮子,掀开盖着的白布,一股面香和肉香扑面而来。
他忍不住乐了,打趣道:“哎呦喂,我说娄晓娥同志,你这可是班门弄斧了啊!给我一个厨子送早饭?这传出去,我这何大勺的名声还要不要了?”
娄晓娥眼睛弯弯的:“少臭美了!厨子怎么了?厨子忙起来还不是一样凑合?再说了,”
她声音带着点小得意,“我这可是何科长特供,别人想吃还吃不着呢!”
“得,领导特供,那我必须得好好品尝!”
何雨柱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大口,汤汁差点溅出来,烫得他直吸溜,连连点头,“嗯!香!是南城鼎香居的吧?他家这调馅的功夫,确实有一手。”
看着他吃得香,娄晓娥心里也甜丝丝的。
她想起正事,问:“柱子哥,那……今天晚上,我这个机要秘书,该干点啥活儿啊?你提前吩咐,我好有个准备。”
何雨柱一听,差点被包子噎着,好不容易咽下去,哭笑不得地看着她:
“我的傻姑娘哎!这太阳才刚露头,你就惦记上晚上的班儿了?你这积极性,都快赶上我们厂里评劳模了!”
娄晓娥脸一红,嗔道:“我这不是……不是想帮你分担点嘛!”
“知道,知道。放心,活儿少不了你的。这么着,你今天白天要是有空,就去帮我准备点东西。”
“什么东西?”娄晓娥立刻来了精神。
“找几支好使的铅笔,HB、2B的都行,再找几根绘图鸭嘴笔。白纸要多准备一些,厚实点的。还有,绘图墨水也找出来。”何雨柱一边想一边说,
“晚上啊,咱们得开始忙活了。这事儿细致,非得你这手巧心细的来不可。”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铅笔要削尖,纸要平整,墨水不能有渣滓!”
“成,那就交给你了。”何雨柱三两口把包子吃完,把篮子递还给她,“晚上,我这儿,恭候娄秘书大驾!”
“德行!”娄晓娥笑着白了他一眼,拎着空篮子,脚步轻快地转身走了,辫子在身后一甩一甩的。
何雨柱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月亮门后,摸了摸吃饱的肚子,又想想晚上有人红袖添香、并肩“奋战”的场景,只觉得这深秋的早晨,真是格外的舒坦,浑身都充满了干劲儿。
新的一天,真好。
阎埠贵正好瞧见娄晓娥挎着篮子,脸上还带着没褪尽的笑意。他心里那把小算盘就噼里啪啦响了起来:
“嘿!又来了!这娄家姑娘,见天儿地往傻柱这儿跑,今天送早饭,前些天帮着拆洗被褥,听说连窗户纸都给糊了新的……这架势,比过了门的小媳妇还上心!”
他眯着眼,打量着娄晓娥那身料子讲究的衣服和脚上锃亮的小皮鞋,再想想听说的她家的背景,不由得酸溜溜地咂咂嘴:
“啧啧,柱子这小子,是真出息了!不光技术上成了香饽饽,这搞对象的本事也见长啊!
能让人家这条件的大小姐,心甘情愿地给他送饭收拾屋子,这得是多大的脸面?
搁以前,他一个厨子,想都不敢想!看来啊,这男人光会掂勺不行,还得有真本事,有了本事,好东西自个儿就往门上撞!”
几个在院里摘菜的老太太,更是交头接耳,议论得热火朝天:
“瞧见没?姑娘又来了!这天天见的!”
“可不嘛!人家柱子现在是什么人物?技术科长!部里都挂了号的!找这么个对象,那不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我听说啊,这家可不是一般人家,以前是大资本家,家里底子厚着呢!能看上柱子,那是柱子有真能耐!”
“就是!换以前,一个厨子想找这样的?门儿都没有!现在可好,姑娘主动上门送温暖,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柱子,是真牛气!”
而何雨柱,吃了早饭,提取物资后,直奔轧钢厂。
实验室里,何雨柱正对着一块画满了示意图的小黑板发愁,上面列着三个大难题:
薄膜:只透气,不透水,还得薄!
电极:铂金丝,要细,要稳定!
封装:怎么严丝合缝,还不影响透气?
他正琢磨着是不是得再去麻烦宋老,从更尖端的材料研究所找门路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
厂办的干事探进头来,脸上堆着笑:“何科长,忙着呢?没打扰您吧?外面有位协和医院的陈明宇主任想见您,您看……?”
何雨柱现在是厂里名副其实的红人,技术科长,部里都挂了号的人物,厂办的人见了他,自然多了几分恭敬。
“协和医院的陈主任?”
何雨柱愣了一下,随即想起周渭南所长之前确实提过,会请这位朋友关照自己。
他立刻放下粉笔,“快请陈主任进来!”
不一会儿,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医生在干事的引导下走了进来,未语先笑:
“哈哈哈,这位就是何雨柱科长吧?果然是英雄出少年!
我是陈明宇,协和医院内科的。老周——就是上海所的周渭南,可是在信里把你夸成了朵花啊!
说你是点石成金的技术奇才!”
何雨柱连忙上前握手,谦虚道:“陈主任,您太捧了!周所长那是鼓励我。您快请坐,马华,给陈主任沏茶!”
两人寒暄落座。陈明宇呷了口茶,果然不是单纯来串门的,他收起笑容:“何科长,不瞒你说,我这次来,除了认识一下你这位青年才俊,也确实有个工作上挠头的问题,想请你这位微生物作战专家给参谋参谋。”
“您请讲,我一定知无不言。”何雨柱坐直了身体。
陈明宇说道:“我们医院有些危重病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了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腹泻不止,常规治疗效果很差。
我们怀疑是肠道里的某些厌氧菌被大量杀灭了,导致菌群失衡。但我们现有的培养条件,很难模拟肠道那种绝对无氧或者极低氧的环境,把那些娇气的厌氧菌分离培养出来进行研究。不知道何科长对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思路?”
何雨柱一听,心里乐了,这问题正好撞他枪口上了。
他略一思索,便侃侃而谈:
“陈主任,您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创造一个稳定的厌氧环境。苏联手册那套通氮气排氧的方法,操作繁琐,成本高,而且很难做到绝对无氧。
我建议您可以试试活态循环法里的一个思路——生物耗氧法。”
他拿起粉笔,在小黑板的空白处画了个简图:
“可以设计一种简易的厌氧培养罐。在密封的罐子里,同时放入培养基和一种高效的耗氧剂。
比如,用我们轧钢厂营养粉项目里筛选出的某种兼性厌氧酵母菌,给它点葡萄糖,它在密闭空间里会拼命消耗氧气,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这样一来,罐子里的氧气浓度会迅速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正好模拟了肠道的一部分环境。”
“这个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虽然达不到专业厌氧工作站的水平,但对于分离大部分临床常见的厌氧菌,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耗氧菌种的筛选和培养,我们实验室可以协助您完成。”
陈明宇听着,忍不住拍案叫绝:“妙啊!何科长!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你这个生物耗氧的思路,简直是四两拨千斤,太巧妙了!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老周果然没骗我!你真是这个!”他翘起了大拇指。
经过这番技术交流,两人的关系瞬间拉近了许多。
何雨柱看气氛融洽,心想这位陈主任在协和,接触的都是顶尖设备,人脉也广,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己正在攻关的难题和盘托出:
“陈主任,您过奖了。其实,我眼下也正被一个难题卡着脖子呢。”
他指着小黑板上那三个难题,
“我们想自己做一种能监测溶液中氧气浓度的探头,也就是溶解氧电极。现在别的还好说,就是卡在核心的感应薄膜上了。
需要一种只允许氧气分子通过,而水和其他离子完全无法穿透的、非常薄的高分子薄膜。这东西,国内怕是……”
他话还没说完,陈明宇主任脸上的笑容忽然变得有些微妙,他抬手打断了何雨柱:
“等等!何科长,你说……只透气不透水的薄膜?还要很薄?”
“对!就是这个!”何雨柱赶紧点头。
陈明宇笑着站起来:“走!何科长,你跟我去个地方!”
他拉着不明所以的何雨柱,跟厂办打了个招呼,一路回到了协和医院。
陈主任没有去他的办公室,而是直接带着何雨柱来到了医院后院一个不起眼的、挂着设备科报废品仓库牌子的平房前。
跟管仓库的老头儿打了个招呼,陈主任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铁门。
里面堆满了各种锈迹斑斑、落满灰尘的报废医疗设备。
陈主任轻车熟路地走到角落里,指着其中一台体积不小、外壳斑驳,还能依稀看到英文铭牌的机器说道:
“你看这个!这是一台几年前进口的血气分析仪,精度出了问题,核心电路板烧了,进口配件又贵又搞不到,就一直扔在这儿等着处理。”
他用手拂去操作面板上的灰尘,看着何雨柱:“这东西的工作原理,就是检测血液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
它的核心部件里,就有一个气体分离模块,里面用的,正是一种分子薄膜!
特性跟你说的几乎一模一样——只允许氧和二氧化碳这类气体分子通过,血液和水分完全隔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