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受制于人?那就打破它!从设计到螺丝钉,全攥在自己手里!(2/2)
何雨柱搓着手,兴奋得在屋里转了个小圈。
他将意识沉入系统空间,消化这些信息
何雨柱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时而拍案叫绝!
他再回想自己引以为傲的“争气床”,那些竹篾、玻璃瓶、摇摇晃晃的架子……在脑海中与教科书里描述的工业化发酵罐——那些精心设计的搅拌桨、精准控制的通气速率、严格的放大准则——一对比。
“噗嗤……”何雨柱自己都乐了,摸着后脑勺自嘲道:
“合着咱之前那争气床,在人家这正经八百的发酵工程面前,就是个哄小孩儿的木头玩具车啊!人家这才是能下矿挖金疙瘩的重型大卡车!”
这份认知让他脑海中关于如何优化“争气床”、如何更高效培养菌种、如何实现更大规模生产的那些零散火花,此刻被系统、严密的理论像金线一样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张清晰的网图!
莫诺方程就是解开菌种生长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他无比清晰地看到了鸿沟,国内还在为解决有没有菌种、用各种土法上马的智慧与韧劲苦苦挣扎,别人却已在“高效、可控、放大”的道路上建立了精密的数学模型和工程规范,跑出去老远了。
这感觉非常不爽!
但这感觉只是一闪而过。
何雨柱是什么人?是能用石灰水刷出光学玻璃、能用破钟造记录仪、敢想两个都要的主儿!
他骨子里的那份争气劲儿和乐观精神瞬间占了上风。
“差距大怕什么?知道差在哪儿,就是前进的第一步!”
他站起身,伸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腰背,“有了这些金砖垫脚,咱这争气工程,就能往更高、更扎实的地方盖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何雨柱心里盘算着,“嗯……顺便,是不是该琢磨琢磨,怎么用这书里的原理,给咱的升升级?”
找来纸笔他开始梳理思绪,将脑海中翻腾的念头逐一落在纸上,
他首先写下从俞总工、王大海等人处反复听到的难题:
“设备依赖进口,卡脖子!”
“核心设计?放大理论?空白!”
“工艺不稳,小试成功,放大就死!”
“标准化?难如登天!”
接着,他列出系统奖励和近期钻研的“宝藏”:
莫诺生长动力学:“量化菌种‘胃口’和‘长速’,好东西!”
发酵工程五大系统:“菌种、营养、反应器、控制、下游……骨架有了!”
化学工程放大准则:“从‘小锅’到‘大缸’的指南针!”
何雨柱停下笔,嘴角露出一丝自信的微笑,写下他的独特倚仗:
“过程控制”与“系统平衡”直觉:,“火候、调味、时机……炒菜和养菌,道理相通!”
还有争气床实战经验:“土法上马,动态培养,菌种‘活’性密码!”
更有超前知识视野:“系统给的眼界,瞄着世界前沿!”
写到这里,他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不是复杂的反应器图纸,而是他炒菜时颠勺的动作——食材在锅中均匀受热、翻滚融合。
“咦?”何雨柱迅速坐回桌前,抓起笔急速画下一个草图:那是一个类似大炒锅形状的罐底,旁边标注:
“借鉴颠勺原理?底部弧度优化,促进流体自然翻腾,减少死角?辅助搅拌效率?”
他盯着这个突发奇想的草图,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喃喃自语:
“嘿!谁说厨子的手艺不能用在造大罐子上?这锅底要是设计好了,说不定能省点搅拌的劲儿,让菌种兄弟们颠得更均匀!”
这个念头让他心情愉悦,感觉枯燥的理论研究也变得鲜活有趣起来。
何雨柱盯着眼前的简易图纸,炒菜颠勺时那份对力道、角度、食材翻腾轨迹的精准把握,此刻在脑中与发酵罐的搅拌难题奇妙地重叠。
“对,就这样!底部做成个带弧度的浅碗底,边上再加几道导流槽!
料液倒进去,甭管你是机械搅拌还是气升式,这底子就能让液体自个儿顺着槽打旋儿!
阻力小了,能耗降了,混合匀了——这不就跟咱颠勺一个理儿?让锅里的菜听话地翻个儿!”
他越想越兴奋,一个优化“争气床”动态培养理念、适应更大规模生产的“通用型发酵罐底优化设计”雏形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这设计的关键在于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借助罐体底部特殊结构引导和增强混合效果,减少对昂贵复杂搅拌系统的依赖。
“嘿!”何雨柱靠在椅背上,翘起二郎腿,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得意,
“咱这脑子,真他娘的是个疑难杂症处理中心!石灰水刷玻璃能刷成宝贝疙瘩,破缝计数板能玩出花儿,现在连炒菜颠勺的功夫都能用到造大罐子上!
这叫什么?这叫万法归一!甭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甭管厨子还是工程师,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把式!”
他拿起笔,在图纸空白处龙飞凤舞地写下几个大字,越看越满意:
“何氏太极动力底。”
“太极!妙啊!阴阳相济,动静相生!料液在罐里,就跟打太极似的,借力打力,生生不息!
这名字,既暗合咱东方智慧的道,又点明了动力学的理儿,还带上了咱老何家的标签!
啧啧,绝了!比那些个洋文缩写、拗口的专业术语强百倍!听着就带劲,透着股子咱中国人自己琢磨出来的巧劲儿!”
想到得意处,何雨柱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轻工业部的技术手册上,印着醒目的“何氏太极动力底”设计图和说明;
全国各地的工厂车间里,工人们指着那些带着特殊底部的发酵罐说,
“瞧,这就是何工发明的那个太极底,真省劲儿!”;
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技术员们讨论着“HE-Taiji”的参数优化……
他嘴角咧得更开了,一个更“恶劣”的念头冒了出来:“嘿嘿,等这套东西真成了体系,写成书……
《何雨柱论生物过程工程中的土法创新与实用设计》?
或者就叫《厨子教你搞发酵》?哈哈!到时候,后世那些学发酵工程、生物工程的小年轻们,不得人手一本?
白天在实验室里折腾我那太极底模型算流场,晚上还得点灯熬油地背我书里的知识点、公式推导、操作要点……”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课堂,讲台上,教授严肃地说:“同学们,何氏太极动力底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流体力学基础,是本章重点,必考!”
台下,一片哀嚎,学生们抓耳挠腮,死记硬背着导流槽倾角与雷诺数的关系、浅碗弧度对剪切力的影响……
“何雨柱这个厨子也太能写了!”、“这太极底原理怎么这么绕啊!”类似的抱怨声仿佛就在耳边。
“哈哈哈哈哈!”何雨柱忍不住笑出声来,“让你们也尝尝知识点的厉害!想当年咱也是……呃……”
他顿了一下,想起自己好像也没正经上过几天学,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此刻的先知优越感。
“管他呢!能让后世的学生为了咱琢磨出来的东西痛苦并快乐着,挖空心思去理解、去记住,这不正说明咱这东西牛逼,有价值,能传世嘛!这就叫——青史留名!”
在此之前,无论是菌种分离提纯、废料再利用,还是特定产品的生产工艺,各个领域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就像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固化解决单一任务,争气床最初也只是为了解决工友营养粉的菌种难题;
从甜菜渣提取甜味、用石灰水处理玻璃、裂计数板估算菌浓,这些都是针对特定瓶颈的专用解法。
每种方法虽有效,但彼此割裂,难以迁移和扩展,形成了一个个技术孤岛。
一个厂解决了琼脂问题,另一个厂可能卡在记录仪上;学会了动态培养菌种,却不知如何应用于糖浆生产或废料转化。
何雨柱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局面。ru2029
u2029今天好难写,查了好些资料!一个厨子,为什么要写成这个样子?关键是想写爽啊!
u2029
u2029u2029u2029u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