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啊?洗豆渣?何班长,这……这有啥前途啊……(2/2)
让郑岩负责解决模具材料这个硬件瓶颈;
同时让胖子确保原料豆渣的绝对卫生。几方面协同推进,最终汇总数据,找出最优方案。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分工明确、各展所长,能把复杂的研发拆解成可执行的任务。
马华动手能力强,适合试错;刘岚心细如发,记录精准;郑岩技术过硬,能啃硬骨头;胖子力气大,干基础活正好。
更重要的是,详实的记录不仅是为了找最佳配方,更是为了留痕——万一厂里问起来,每一步都有据可查,证明大家是按规矩在摸索,责任清晰,成果归属也明确。
这比他自己闷头干出来再宣布,要稳妥得多。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肯定没有纸上谈兵这么顺当。马华那边火候差一点、比例偏一丝,味道可能就天差地别;
刘岚的记录要是漏了关键细节,回头分析就得抓瞎;
郑岩的模具材料要是选不好,成品形态就出不来;胖子要是偷懒没洗干净,整个项目都得黄。
何雨柱心里门儿清,这素排骨的做法他其实早就有谱,关键的火候、比例、模具要点都在他脑子里装着。
但他不能直接给答案。
一来,直接说出来显得太神,容易招人猜忌;二来,没有马华他们一步步试出来的数据和刘岚记下的过程,这成果就显得太个人英雄主义,不符合集体智慧的要求,也缺乏说服力;三来,让徒弟们自己摸索出来,他们才能真正掌握,以后才能独当一面。
所以他得“反向操作”——明明知道正确答案,却要引导大家去“发现”它。
他给马华指个方向,但留出调整空间;
他要求刘岚记录得无比详尽,就是为了后期能从数据里“顺理成章”地总结出那个他已知的最佳点。
这项目推进的“连续性”和“过程完整性”很重要,厂里领导或者有心人查起来,这一本本试验记录就是最好的证明,证明这是扎扎实实搞出来的成果,经得起推敲。
看着大家投入工作,何雨柱心里那叫一个透亮。
这研发的台子,算是搭得结结实实了。
等火候到了,数据积累够了,他稍加点拨,正确的答案自然水到渠成。
在谁看来,这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符合规矩,完美!
他甚至还想到,刘岚那详尽的记录,除了证明研发过程,说不定还能额外派上用场——比如精确算出用糖色到底比用酱油和肉省了多少钱、省了多少票证,这可是向厂里汇报时最硬核的成绩单。
还有胖子那比洗脸盆还干净的豆渣漂洗法,搞好了说不定能成为食堂卫生操作的新标准,这都是意料之外的副产品了。
不过眼下,他得集中精神,应对可能的泼冷水和暗中观察的目光。
研发,从来就不只是技术活。
何雨柱心里大致有底,但目光扫过杨师傅那张阴沉的脸时,心里冷笑一声:
“火是点着了,可灶膛边还有等着泼冷水的人呢。也好,没点歪风,怎么显出我这灶火旺不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