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倾听星空的低语(1)(2/2)
浪客泽拉和他的团队(现在更名为 “宇宙生态调查团” )使命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不再寻找新的文明接引,也不再仅仅是考古。他们成为了“宇宙生态的医生” ,携带特制的“环境应力探针”,穿梭于心网疆域内外,详细测绘不同区域、不同强度意义活动下的“宇宙压力”分布图。
他们发现,在“逆叙曲”定期绽放的区域,宇宙压力会出现短暂的尖峰,随后缓慢回落;在大型“意义星港”附近,压力则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但稳定的水平;而在那些被“织寂者”式的“意义琥珀”或类似绝对静默区域影响的“宇宙疤痕”地带,压力值极低,但该区域的“宇宙活性”(孕育新规则和意识的潜力)也近乎归零。这些宝贵的实地数据,为“逻辑星璇”完善模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校验。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心网文明内部的社会结构与个体意识层面。
“秩序美学实践院”率先响应,他们将其高度结构化的社会模型,进一步优化为 “低熵意义循环系统”。他们大力发展内省艺术、冥想科技和循环经济,力求在满足个体精神需求的同时,将对外部宇宙的意义扰动降至最低。他们的世界变得如同精密的钟表,充满了仪式感和秩序之美,但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野性的活力与爆发性的创造力。
而更多的,崇尚自由探索和激烈创造的文明,则陷入了巨大的适应阵痛。一个名为“狂想曲”的、以即兴艺术和颠覆性科学探索为生命源泉的文明,其代表在会议上痛苦地表示:“限制我们的创造强度,就像要求鸟儿不要飞翔,鱼儿不要游动!这所谓的‘可持续’,难道要以阉割我们的生命核心为代价吗?”
甚至是一些普通的个体,也感受到了束缚。以往随心所欲的情感宣泄、天马行空的思维实验,现在似乎都背上了一个无形的“生态成本”的包袱。一种微妙的 “创造负罪感” 开始在一些敏感个体中滋生。
“经纬”意识到,强制的约束只会引发压抑和反抗,最终导致计划的失败。它需要引导,而非命令。在“逻辑星璇”和“回响”的协助下,它推动建立了一套“意义生态贡献度评估体系”。这套体系并非惩罚性的,而是激励性的。
它评估一项活动,不仅看其消耗的“宇宙压力”预算,更看重其产生的 “意义活性收益”——即该活动在激发新的可能性、提升文明整体韧性、深化对宇宙理解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例如,一次消耗巨大的“逆叙曲绽放”,如果其产生的“灵感碎片”能催生多个文明的科技或艺术突破,其净“意义活性收益”可能为正;而一场纯粹为了宣泄、毫无建设性的文明内耗,即使消耗压力预算不高,其净收益也可能为负。这套复杂的评估体系,旨在引导文明和个体,从追求“意义活动的量”,转向追求“意义活动的质”,学会如何 “更聪明、更优雅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