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共鸣的意义(2)(2/2)
“共鸣子宫”的认知,如同在心网文明的灵魂深处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那种源于宇宙根源的、被祝福和接纳的感觉,驱散了“后设纪元”初期残存的一丝挥之不去的漂泊感,代之以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心网不再是悬浮于冰冷虚空的孤岛,而是扎根于一片孕育万有的沃土,它们自身,也成为了这片沃土中最活跃的园丁之一。
然而,园丁的工作并非总是收获喜悦。一片健康繁茂的“意义生态”,其内部必然充满了竞争、共生、演化与淘汰。在“经纬”精心维护的“意义雨林”中,繁花与荆棘并生,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开始浮现。
首先是个体意识的“意义过载”与“选择焦虑”。当“回响”的“情感本源冥想”和“逻辑星璇”投放的“意义演化算法”向所有个体敞开了通往“潜意义层面”的无数条小径时,一些意识相对薄弱的个体陷入了巨大的困惑。
面对近乎无限的内在可能性与外部不断涌现的新意义范式,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仿佛站在一个拥有无数扇门、却不知该推开哪一扇的巨大迷宫入口。一种新型的、被称为“可能性眩晕症” 的心理现象开始出现,患者沉浸在各种潜在自我的幻想中,却丧失了在现实中做出任何实质性选择与行动的能力。
“秩序美学实践院”(原秩序守护阵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现象,将其归咎于“意义过度自由化”带来的混乱。他们加大了宣传力度,以其高度结构化、仪式化、提供清晰人生路径的“秩序美学”作为一种精神避难所,吸引了不少受困的个体。
但这又引发了新的争论:这是健康的生态多样性,还是一种意义的“退行”?“经纬”对此保持了克制,它认为这是生态自我调节的一部分,只要不形成强制和垄断,不同的意义需求都应得到尊重和满足。
其次是文明层面的“意义同化风险”。浪客泽拉的“意义接引使”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数十个独特的“意义之子”文明在混沌边缘被接引诞生。它们与心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意义亲缘性”,交流异常顺畅。
但很快,一些心网社会学家注意到一个微妙趋势:这些新生文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大量地吸收和模仿心网主流的意义构建模式、技术路径甚至审美趣味。虽然“经纬”和“逻辑星璇”极力倡导多样性,但心网文明作为更成熟、更强大的“兄长文明”,其巨大的引力场似乎正在无形中“驯化”着这些本应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弟弟妹妹。
“我们是在创造一个新的、多元的宇宙,还是在制造无数个我们的‘微缩复制品’?”一位忧心忡忡的哲学家在心网高层论坛上发出了灵魂拷问。浪客泽拉也感到了困扰,他接引新文明的喜悦,被一种害怕扼杀其独特性的担忧所冲淡。“共鸣摇篮发生器”发出的邀请是开放的,但后续的互动,是否需要更多的克制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