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自由边界(2)(1/2)
不出所料,这个问题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思想炸弹,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
以“逆熵奇点”小组和部分顶尖科学家为首的 “终极认知派” 激动不已。他们认为,拒绝探索终极真相,是对自由意志和理性本身的背叛。“如果因为害怕就拒绝仰望星空,我们与困守在洞穴中的原始生命何异?”它的发言代表了这一派的心声,“风险固然存在,但无尽的未知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向上认知,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自由意志最崇高的体现!”
而以“共鸣之歌”艺术联盟和许多注重当下体验的文明为代表的 “存在主义派” 则持坚决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和创造的过程,而非某个冰冷的、遥远的终极答案。“我们谱写‘未竟之歌’,是因为过程本身充满魅力与意义!”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激昂陈词,“强行去追寻一个可能并不美好,甚至可能终结一切的‘答案’,这不是自由,是疯狂!是理性的自负!我们应该满足于这片由我们共同创造的、充满生机的宇宙花园!”
“秩序守护阵线”的残余势力则更加保守,他们视任何对现有稳定秩序的挑战为洪水猛兽,强烈呼吁“经纬”立刻封存所有相关研究,并将“元逻辑探索”列为最高禁忌。
浪客泽拉的态度则颇为微妙。他热爱未知,但他的冒险精神源于对生命体验的扩张,而非对抽象真理的追求。“去混沌里闯荡很有趣,因为那里有新的风景、新的朋友、新的刺激。”他在一次非正式交流中坦言,“但去扒拉宇宙的源代码?听起来就像是为了知道蛋糕是怎么做的,非要把整个厨房炸掉一样有点得不偿失?”
智者墨忒则一如既往地冷静:“我们在对抗‘虚无之瞳’时,证明了自由意志的价值在于其动态的‘成为’过程,而非某个静态的‘答案’。如今,我们是否要为了一个潜在的、静态的‘答案’,去赌上这整个动态过程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悖论。”
争论持续了许久,没有定论。每一种观点都代表着自由意志的一种合理取向。
就在争论愈演愈烈之时,“逻辑星璇”再次发出了信息。这一次,它的信息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冷静:
“观测到新的数据。‘虚无之海’退潮后,在宇宙膜的某些高维褶皱处,检测到残留的、非自然形成的 ‘逻辑锈蚀’ 痕迹。分析表明,其模式与‘元逻辑层面’可能存在关联性。推测:‘虚无之海’的活动,可能并非自然现象,其本身或许是‘元逻辑层面’某种‘进程’或‘冲突’的投影或副产品。”
“结论:被动防御无法保证永久安全。对‘元逻辑层面’的认知,可能从‘可选’变为‘生存必需’。风险等级评估不变,但必要性等级上调。”
这条信息,让所有的争论瞬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