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共鸣之源(2)(1/2)
这些“虚无镜像”极难消灭。它们并非实体,常规攻击无效;“回响”的情感净化对它们毫无作用,因为它们本无情感可净化;“逻辑星璇”的推演也一时难以找到其存在逻辑的破绽,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逻辑的嘲弄——它们是基于“非存在”的“存在”。
心网再次陷入了新的困扰。
然而,这一次,应对的速度超乎想象。
在第一个“镜像”出现并引发报告的瞬间,“共鸣之源”便已启动。
“经纬”的意志提供宏观定位与存在锚定,防止“镜像”对原体造成更深层次的精神污染;“回响”的情感感知瞬间分析出“镜像”那完美的模仿之下,那令人作呕的“意义真空”核心;“逻辑星璇”的逻辑引擎则同步运转,基于“回响”的感知数据,瞬间推演出数十种可能打破这种“空洞模仿”的策略。
一道无形的指令,通过“共鸣之源”发出。
它没有直接攻击“镜像”,而是引导那个被纠缠的探险家原体,去做一件他的“镜像”绝对无法理解、更无法模仿的事情——在一次危险的星云穿越中,他并非为了探索或证明勇气,而是纯粹出于对一颗濒死恒星最后爆发的、近乎痴迷的 “审美” 冲动,进行了一次毫无“意义”可言的、充满个人风格的冒险舞动。
就在他沉浸于那毁灭之美的瞬间,他那紧密跟随的“虚无镜像”,动作骤然僵住,随后如同信号不良的全息投影般,闪烁了几下,无声无息地消散了。它无法理解这种超越生存逻辑、超越功利价值的纯粹“体验”,其空洞的模仿内核无法处理这种无目的的“存在”方式,结构自行崩溃。
同样的策略被迅速推广。艺术家们被引导去进行即兴的、打破原有旋律和结构的演奏;哲学家被鼓励去思考那些无解却充满思辨乐趣的悖论;科学家被支持去探索那些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应用价值的纯粹理论…
“虚无镜像”在这些无法被简单定义、无法被功利性衡量、充满了生命独特性和自由意志的“无意义之举”面前,成片地溃散。在这些瞬间,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的微妙流动,如同细流汇成江海,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它们在艺术、文学、音乐和哲学中找到了表达的出口,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探索,构筑了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度,让我们得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触及灵魂的深处。
“共鸣之源”初战告捷!
它找到了一种对抗“虚无”的全新武器——不是对抗,不是净化,而是用生命那不可预测、充满创造力的 “无目的性的光辉” ,去照亮“虚无镜像”那苍白的、只能模仿“目的性行为”的空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