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京华在望!(1/2)
班师回朝的大军,离开了满目疮痍的北境,踏上了南归的官道。与来时那种压抑紧张、随时准备厮杀的氛围不同,归途的气氛要复杂得多。队伍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失去战友的挥之不去的悲伤。士兵们的脸上,少了些杀气,多了些疲惫和沧桑。
队伍行进的速度并不快。一方面是因为携带了不少伤员,需要照顾;另一方面,萧煜似乎也并不急于赶路。他时常会下令提前扎营,让将士们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沿途经过城镇村庄时,还会允许士兵们轮流休整,与久违的市井烟火气接触,慢慢抚平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
林晏清骑着马,跟在萧煜的仪仗之后。她换下了那身沾染了血污和尘土的骑射服,穿上了萧煜命人为她准备的、料子更舒适些的青色襦裙,外面罩着那件狐皮滚边的披风,看起来更像一个随行的文吏,而非经历过沙场血火的参军。
她的心情同样复杂。远离了战场的厮杀声和血腥气,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但脑海中却不时闪过苍云堡城头的惨烈景象、伤兵营里的呻吟、还有那位老妇人含泪的眼睛。这些记忆,如同深深的刻痕,留在了她的心底。
萧煜似乎察觉到了她的沉默。有时队伍休息时,他会策马到她身边,与她并行一段,聊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
“前面快到青州了,那里的蜜饯颇为有名。”他会指着远方的城池轮廓,语气平淡地介绍。
“你看那片麦田,长势不错。今年若能风调雨顺,百姓的日子或能好过些。”他会评论沿途的农事。
甚至有一次,他看到路旁几株开得正盛的野梅,还会随口吟诵一句咏梅的诗句,然后状似无意地问她:“南地梅花,是否开得更早一些?”
这些闲聊,打破了行军的沉闷,也让林晏清有机会从沉重的回忆中暂时抽离出来。她发现,褪去战场上的杀伐之气,萧煜其实是一个知识渊博、观察细致的人。他对各地的风物、民生经济似乎都有所了解,言谈间偶尔流露出的,是一种居于上位者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视角。
林晏清也渐渐放松下来,会顺着他的话题聊上几句。她会说起记忆中南方湿润的气候、不同的饮食习惯,或者对某地水利工程的看法。她的见解往往独特而务实,带着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宏观视角,常让萧煜眼中闪过讶异和深思。
两人之间的交谈,不再仅仅是上下级的公务汇报,更多了几分平等探讨的意味。一种微妙而自然的默契,在归途的鞍马劳顿中悄然滋生。
秦川依旧如影随形,负责着林晏清的安全和起居。他话不多,但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林晏清能感觉到,经过苍云堡一役,秦川对她似乎也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恭敬,而不仅仅是出于萧煜的命令。
这一日,大军在一条清澈的河边扎营。夕阳西下,河水被染成金红色,景色颇为宜人。许多士兵都跑到河边洗漱,一时间欢声笑语,冲淡了旅途的疲惫。
林晏清也走到河边,找了处僻静的地方,蹲下身,用手掬起清凉的河水洗脸。水波荡漾,映出她略显清瘦但眉眼舒展的脸庞。几个月的时间,她似乎变了很多。
“看惯了边关的黄土朔风,再看这江南水色,是否觉得有些不惯?”萧煜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林晏清站起身,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水珠,回过头笑道:“确实有些不同。边关壮阔,让人心生豪迈;这里秀美,让人觉得……安宁。”她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还是觉得边关的月亮,似乎更大更亮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