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最终的抉择(三)(2/2)
黑风口的战斗已近尾声,燃烧的芦苇荡如一片赤红色的海,火星随着晚风飘落在义军士兵的甲胄上,烫出一个个小黑点。他们拄着刀枪站在焦土上,脸上的血污混着汗水往下淌,却难掩眼中的光亮。有人蹲下身,用手指蘸着清兵尸体旁的血,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仇”字;有人从怀里掏出半块干粮,掰成两半分给身边的弟兄,嘴里念叨着“等打完这仗,回家祭祖”。
张宝宝走到郑应德身边,抬手擦去脸上的血迹,指腹蹭过一道刚被箭矢划伤的伤口,疼得他皱了皱眉,声音却依旧沉稳:“图海的粮草已断,王辅臣那边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必是发起总攻了。我们即刻率军向风陵渡进发,与他会合,趁清军军心大乱,一鼓作气击溃他们!”他望着远处风陵渡方向冲天的火光,心里没有复仇的狂喜,只有一种沉重的释然——仿佛压在肩头多年的巨石终于落地,他在心里默念:爹娘,妹妹,你们在九泉之下看着,那些烧了我们家、杀了我们亲人的满人,今日终于又收取了一些利息了。
郑应德点了点头,右手下意识按在腰间的佩剑上——剑刃还在微微颤抖,那是刚才斩杀清军参领时震出的余劲。他望着远处交织的火光与烟尘,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今日一战,不仅为大同的亡魂报了仇,更守住了晋省百姓的活路。那些满人以为屠城能吓住我们,以为流放能磨灭我们的骨气,可他们永远不懂,这晋地的每一寸土,都埋着汉人的骨血,只要还有一人站着,就绝不会让他们肆意践踏!”他想起九戾部里那些等着他回去的弟兄,想起流民营里老妇人塞给他的那袋炒面,心里忽然清明——今日染血,是为了明日孩子们能在无硝烟的土地上长大,只要这股气还在,汉人的根,就永远断不了。
清冷的月光打在树身上,张宝宝与郑应德翻身上马,身后的义军士兵们纷纷举起兵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马蹄踏过黑风口的焦土,扬起阵阵烟尘,黄河的涛声与“杀”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曲悲壮而激昂的战歌,在晋省的天际回荡。这场持续一月有余的焦灼对峙,终究以汉人的胜利落下帷幕,那些深埋在土地下的仇恨与忠魂,也终于在这场血战中,得到了一丝迟来的慰藉。
此时郑应德与张宝宝谁也未曾料到,远在晋东的山道上,另一番混乱正悄然发生。一支押送福清、弘恺前往太行山基地的义军小队,行至山谷时突然与清军巡逻队撞个正着。清军的箭矢率先划破空气,义军士兵立刻举盾反击,钢刀与长枪碰撞的脆响在山谷中回荡,双方瞬间陷入惨烈的厮杀。刀光剑影里,福清与弘恺趁乱蜷缩在岩石后,眼见义军渐渐不支,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趁着清军注意力被吸引的间隙,猫着腰钻进了旁边的密林,身影很快消失在枝叶深处。
此时的风陵渡战场上,张宝宝与郑应德正率军与王辅臣会合,对图海的大营展开合围。郑应德虽已达筑基巅峰,出手却极有分寸——他避开普通清兵,专挑那些身着蟒袍、腰佩令牌的满清八旗中高级将领截杀。刀光闪过,又一名清军佐领倒在马下,他却轻轻吐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忌惮——他比谁都清楚,杀业过重会扰乱气息,若心神被仇恨裹挟,日后晋升金丹便是难如登天。可他望着身边浴血的义军,望着远处清军大营上坠落的龙旗,又握紧了剑柄——今日的克制,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能守住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守住晋省百姓的未来。
此时晋东的官道上正有一大一小的两人正在往西南方向奔逃,前面跑的大人怎么也没注意少年手中藏了一直匕首,少年正在用阴狠的眼神看着前面奔跑的大人。因为跑得太急大人一个不小心一脚踩空,只听到一声骨裂,还不等大人再次站起来的时候,那个少年一刀扎在大人的背部,二少年头也不回的继续顺着管道往西南方向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