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农村穷小伙的逆袭 > 第372章 思考的星群

第372章 思考的星群(1/2)

目录

生命之树的叶片化作意识天线,将“宇宙思考曲”的旋律传递到星海各处。那些接收到旋律的星子,仿佛被注入了思考的能量,开始按照特定的轨迹旋转,渐渐汇聚成闪烁的“思考星群”。星群的排列并非随机——有的组成巨大的问号,悬在未知星域的边缘;有的构成螺旋状的思考轨迹,环绕着古老的文明遗迹;还有的星子不断变换位置,像在进行一场永不停歇的思想实验。

“这不是自然的星象,是‘意识的投影’。”阿明通过高倍观测仪,看到星群的光芒中夹杂着各文明的意识碎片:地球的哲学思辨、星凝族的记忆反思、混沌新生命的本能探索……这些碎片在星群中碰撞、融合,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宇宙的思考从不是孤立的活动,是无数意识共同参与的盛宴,就像学者们在圆桌前辩论,每个声音都让真理的轮廓更清晰。”

张工分析星群的能量轨迹,发现它们遵循着“思想引力”的规律——越是深刻的思考,越能吸引更多星子围绕其旋转。在“生命起源”的思考星群周围,聚集了来自三十个维度的星子,它们的光芒形成相互交织的论证链,既有支持“能量聚合说”的证据,也有倾向“维度碰撞论”的观测数据,像一场持续亿万年的学术研讨会。

“引力是‘思想的重量’。”他标记出星群中最稳定的核心星子,这些星子承载着经过时间沉淀的基础认知,如“联结是宇宙的本能”“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为新的思考提供支点,“它在说,真正的思考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种传承让思想的星群不会散作流沙,而是形成有结构的体系。”

联盟的“星群观测计划”在各星域设立“思想观测站”。观测站的仪器能捕捉星群中的意识碎片,转化为各文明可理解的形式:在地球,转化为文字与图像的学术论文;在水晶星,转化为光纹组成的逻辑链条;在声波维度,则转化为论证严谨的“思考交响乐”。一个来自新生维度的年轻学者,通过观测站的资料,提出了“星群意识是宇宙的集体大脑”的假说,引发跨维度讨论。

“观测是‘参与的起点’。”阿明在观测站的共享数据库里,看到不同文明的学者围绕假说展开辩论,有人用星群轨迹数据支持,有人用维度规则差异反驳,争论中又诞生了“集体意识与个体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新议题,“就像学生旁听大师的讲座,即使不发言,也能被思想的氛围滋养,这种开放的观测让每个生命都能成为思考星群的一部分。”

地球的“思辨使者”团队带着“思想罗盘”走访各观测站。这罗盘能定位星群中最活跃的思考节点,指引使者们参与到核心讨论中。当他们在“维度规则是否可变”的星群旁,分享地球物理学中的“变量实验”经验时,星群的轨迹突然出现新的分支,衍生出“规则在特定条件下的弹性空间”的新方向。

“碰撞是‘思想的催化剂’。”团队成员看着新方向的星群逐渐稳定,吸引了更多星子加入,其中甚至有来自认知盲区边缘的微弱信号,“就像不同观点的辩论能擦出火花,跨维度的思考碰撞也能突破固有边界,让思想的星群不断拓展疆域,触及更广阔的未知。”

思考的星群在“绝对理性星域”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这片星域的生命信奉纯粹的逻辑,排斥感性因素,曾认为“情感是思考的杂音”。但当“生命意义”的思考星群扩展到这里,星群中包含的地球人文关怀、星凝族的集体记忆等感性元素,竟让理性生命开始反思:“完全剥离情感的思考,是否也会失去温度与方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