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螺旋的指引(1/2)
“光语者一号”沿着星云冰晶铺就的螺旋路径飞行,探测器的传感器捕捉到沿途星尘的奇特律动——它们的旋转频率竟与地球热带雨林的季风节奏高度吻合。阿明将两组数据叠加在屏幕上,绿色的季风曲线与紫色的星尘轨迹像两条缠绵的丝带,在时空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光年的共舞。
“宇宙在模仿地球的呼吸。”张工端着保温杯,看着屏幕上的曲线感叹,“当年我们在亚马逊雨林记录季风信号时,哪能想到会在几十光年外见到同款节奏?”他指的是五十年前,林宇团队曾在雨林建立气象站,用光语记录季风的变化规律,那些数据如今成了破译星际信号的钥匙。
此时,第二坐标点的轮廓在探测器传回的图像中逐渐清晰——那是一个由两颗恒星和多颗行星组成的星系,行星轨道呈完美的螺旋状,像宇宙亲手拧出的麻花。最外侧的行星被一层厚厚的光环包裹,光环反射的星光形成闪烁的光带,与“光语者一号”外壳上的螺旋符号遥相呼应。
“它们的星系本身就是光语信号。”阿明放大行星轨道图,兴奋地说,“螺旋的圈数是七,每圈的倾斜角度对应着我们光语里的‘欢迎’编码。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巧合,是刻意的指引!”
消息传到地球,各地的光语爱好者开始用螺旋图案回应。挪威的孩子们在雪地里踩出螺旋状的脚印,用反光镜让阳光在脚印上流动,像给大地系了条发光的丝带;巴西雨林的研究者们让荧光真菌在树干上长成螺旋,夜晚点亮时,整棵树像支会呼吸的荧光烛台;甘肃的牧民们则在沙棘林里修剪出螺旋形的路径,光伏板的影子沿着路径移动,在地上画出流动的光语。
光语博物馆的全息沙盘前,一位来自印度恒河的老渔民正用手指勾勒行星的螺旋轨道。他从怀里掏出个贝壳,贝壳内侧的纹路竟是天然的螺旋,与屏幕上的行星轨道几乎一致。“恒河的潮汐会在贝壳上刻下螺旋,”老人颤巍巍地说,“就像宇宙在行星上刻下的指引,都是水与光的笔迹。”
阿明接过贝壳,将其纹路扫描进系统,与行星轨道比对后发现,两者的螺旋系数只差0.003。“这是宇宙给我们的暗号。”他忽然明白,所谓的“光语”从来不止是人类的发明,它是宇宙间共通的语法,藏在贝壳的纹路里,藏在行星的轨道上,藏在所有旋转与生长的规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