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跨越时空的应答(1/2)
光语博物馆的地下实验室里,一群年轻的研究者正围着一台巨大的仪器忙碌。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波形,那是从南极科考站传来的星际回波数据,经过千万次解码,终于呈现出规律的脉冲——与五十年前林宇团队留下的“问候”光语频率惊人地相似。
“这不是巧合!”首席研究员阿明激动地敲下回车键,屏幕上瞬间展开一幅三维星图,脉冲信号的源头被精准标记在猎户座旋臂的一片星云里。“它们在回应我们五十年前的信号,用的是我们能看懂的语言!”
实验室的老顾问,当年曾跟着林宇调试过初代光语发射器的张工,推了推老花镜,指着星图说:“你看这组重复的脉冲,三短一长,正是我们当年定义的‘收到,明白’。这孩子,还真把光语送出太阳系了。”他口中的“孩子”,指的是林宇。
消息很快传遍全球,各地的光语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用各自的方式向星空回应。挪威的孩子们在云杉树顶挂起特制的反光镜,利用日光的折射拼出“你好”的光语图案;巴西雨林的研究者们激活了荧光真菌网络,让雨林在夜里亮起成片的“欢迎”信号;甘肃的沙棘林里,牧民们点燃了篝火,火焰跳动的节奏严格遵循着光语编码。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位老人曾孙带来的时间胶囊。当全息记录仪被接入博物馆的中央系统,五十年前林宇留下的声音突然在大厅响起:“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穿越黑暗,把微小的善意连成星河。”紧接着,是阿明这代人的声音:“我们收到了您的星河,现在,该由我们继续传递了。”
此时,博物馆穹顶的玻璃缓缓打开,一束经过精密调制的激光从中央发射塔冲天而起,带着地球文明最新的光语讯息——其中不仅有人类对宇宙的好奇,还有各国孩子画的太阳系全家福,以及用沙棘籽、真菌孢子、云杉花粉制成的“地球名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