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农村穷小伙的逆袭 > 第239章 光的乐谱在生长

第239章 光的乐谱在生长(1/2)

目录

《光的交响曲》演出视频在网上传开后,各地的“光语音乐人”纷纷响应。冰岛的渔民把灯塔的闪光节奏编成了海浪调,每段旋律都对应着不同的洋流;尼泊尔的登山队用冰镐反射阳光的频率,谱出了首《雪山回声》,高音部分模仿雪崩的轰鸣,低音里藏着冰缝的私语。

林宇把这些乐谱收集起来,装订成一本《光的歌集》。封面用特殊油墨印刷,在阳光下会显现出世界各地的光语图案——非洲的可可灯、甘肃的沙棘火、南极的探照光,像一群会发光的音符。

“你听这个,”江诗雅点开一段录音,里面是亚马逊雨林的“荧光协奏曲”,研究员用荧光树叶的闪烁频率做节拍,向导吹着用棕榈叶做的笛子,背景里还混着猴子的叫声,“他们说,这是雨林在和光对话。”

林宇的耳机里,这段旋律正与冰岛的海浪调交织在一起。奇妙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竟能完美融合,像海浪拍打着雨林边缘的沙滩,有种跨越山海的和谐。

研发部的小张根据《光的歌集》,开发了一款“光语音乐盒”。转动发条,音乐盒会投射出对应的光语图案:播放《雪山回声》时,墙面会闪过冰镐反射的阳光信号;响起《荧光协奏曲》时,便跳出荧光树叶的圆圈光斑。

第一批音乐盒寄到山区小学时,孩子们抱着它在操场上转圈。当《光的交响曲》响起,音乐盒投射的光语图案在教学楼墙上流动,校长在视频里笑着说:“现在下课铃都用这个,孩子们说,光在催他们去玩呢。”

马哈迪的可可园里,音乐盒成了新的“报时员”。清晨播放《沙漠晨曲》,光语图案是朝阳和棕榈叶,提醒村民们该去采摘可可豆;傍晚响起《星空摇篮曲》,投下星星和月亮的影子,孩子们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比闹钟好听多了,”马哈迪的妻子在电话里说,“连可可豆好像都长得更精神了。”

挪威观测站的孩子们则用音乐盒搞了场“极光音乐会”。他们把音乐盒放在雪地里,让光语图案投射在极光形成的光幕上,流动的光斑与绿色的极光交织,像在天上画乐谱。有位天文爱好者拍下这一幕,照片在网上疯传,网友们说这是“宇宙级的合奏”。

林宇把这张照片挂在《光的歌集》旁,照片里的极光像条绿色的绸带,上面浮动着无数光点,真的像首写在天上的歌。“你说,宇宙会不会也有自己的光语?”他忽然问江诗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