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棕榈棚下的新发现(2/2)
夕阳的金辉透过棕榈叶的缝隙,在画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孩子们围着林宇刚添的箭头叽叽喳喳。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起炭笔,在箭头末端画了个冒着热气的陶罐,抬头问:“林先生,这个是不是说,蘑菇长大了,我们就能煮一锅香喷喷的汤呀?”
林宇笑着点头,蹲下身帮她把陶罐的弧线画得更圆些:“对呀,不仅能煮汤,还能拿到镇上去换书本和铅笔呢。”
马哈迪在一旁补充:“等这批蘑菇收了,就用卖的钱给你们盖间新教室,墙上就画满你们刚才画的图案。”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炭笔在地上划出沙沙的声响,不一会儿,画纸上就多了光伏板、竹筒、笑脸,还有个歪歪扭扭的太阳,被无数只小手托着。
江诗雅掏出相机,定格下这一幕。镜头里,棕榈棚的阴影与夕阳的亮光交织,孩子们的脚印在泥土上踩出浅浅的坑,像一串刚种下的种子。“回去后,我要把这张照片印在《民间智慧集》的扉页上,”她转头对林宇说,“这才是最珍贵的智慧——把光变成希望的样子。”
夜幕降临时,棕榈棚下亮起了灯。不是光伏板供电的LEd灯,而是孩子们用空玻璃瓶做的油灯,瓶里装着棕榈油,灯芯是晒干的草茎。昏黄的光线下,马哈迪的妻子正教江诗雅用棕榈叶编筐,指尖翻飞间,叶片就成了螺旋状的纹路。“这叫‘生命结’,”她用生硬的英语解释,“一片叶绕着一片叶,就像我们绕着光活下去。”
林宇看着筐上交错的纹路,忽然想起白天松动的螺丝。他摸出手机,给国内的团队发了条消息:“试试用棕榈纤维混合蜂蜡做防锈垫,当地材料够多,成本能降一半。”消息发出没多久,就收到回复:“收到!已经让老木匠按这个思路打样了,他说这法子跟编竹篮的‘咬口’技法异曲同工呢!”
夜深了,油灯的光晕在地上摇晃。孩子们已经睡熟,嘴角还沾着白天吃的野果汁。江诗雅轻轻为他们掖好衣角,发现每个孩子的枕头边都放着一片棕榈叶,叶面上用炭笔写着“光”字——是他们今天刚学会的第二个汉字。
“你说,”江诗雅轻声问,“等他们长大了,会不会记得这个晚上,记得棕榈棚下的光和我们说的话?”
林宇望着棚外的星空,那里的星星比城市里亮得多。“会的,”他肯定地说,“就像我们总会记得,是谁教会我们第一个汉字,是谁在我们心里种下第一束光。这些东西啊,比任何设备都耐用,能传一辈又一辈。”
远处,光伏板还在安静地工作,蓝色的指示灯像一颗颗不会眨眼的星星,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棕榈叶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一个关于光、关于联结、关于生生不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