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从技术到共生(1/2)
吉隆坡总部的会议室里,投影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两组画面:左边是苏门答腊咖啡园里,阿明用修好的传感器检测咖啡豆甜度,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让他笑得露出白牙;右边是内罗毕的玫瑰大棚,卡伦的弟弟正踮着脚,给光伏板刷上一层防沙尘的涂层,动作笨拙却认真。
“这就是我们要的‘共生’。”林宇指着屏幕,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不再是我们把设备扔给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学会改进、维护,甚至反过来给我们提建议。”
江诗雅翻开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各地用户的“金点子”:非洲团队根据部落建议,给光伏设备加了个简易的雨水收集槽,解决了清洁用水难题;东南亚的农户们则发现,把土壤监测数据分享到合作社群里,能互相预警病虫害,现在群里每天都有几百条交流信息。
“研发部已经成立了‘用户创新实验室’,”江诗雅说,“专门把这些民间智慧转化成技术方案。比如阿明提的‘咖啡豆甜度分级算法’,我们加了个本地品种的数据库,准确率提高了15%。”
正说着,非洲合资公司的视频请求弹了出来。屏幕上,当地合伙人穆萨举着个奇怪的装置——光伏板旁边绑着个铁皮桶,桶上钻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林总,江总,你们看!”他把桶对着太阳,光斑透过小孔洒在地上,“这是我们的‘光伏驱蚊灯’,晚上发电时,桶里的驱蚊草香味顺着光孔散出去,大棚里的蚊子少了一半!”
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林宇笑着擦了擦眼角:“穆萨,这个发明太棒了!我们的工程师会帮你改进结构,批量生产时,专利算你一份。”
穆萨的眼睛瞪得溜圆:“真的?那我要叫它‘穆萨之光’!”
挂了视频,江诗雅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苏门答腊的咖啡合作社发来消息,说他们想用设备数据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那边说,有了这些实时产量数据,贷款审批快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