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极品闲人 > 分节阅读 708

分节阅读 708(2/2)

目录

杜耀祖闻言,更是得意非常,道:“大帅姑老爷末将觉得要是当下我大唐军队都能用的上这燧发枪的话,天下间只怕是再也没有唐军的对手了”

杜睿闻言,不禁一皱眉,看着杜耀祖和薛仁贵的表情,分明已经对燧发枪完全痴迷了,甚至觉得燧发枪在手,天下我有的地步。

可是杜睿却很清楚,就以目前大唐的制造能力来说,还没到让热兵器完全取代冷兵器的时候,现在的燧发枪虽然威力不小,但是要是当真完全抛弃冷兵器,使用热兵器,怕是也做不到。

就像后世的鸦片战争一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鸦片战争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满清的弓箭,长矛不敌英国的洋枪,洋炮。

但是实际上的差距是多少呢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使用的火枪型号为两种:

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和baker前装滑膛燧发火枪。

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枪长142米,枪管口径076英寸,子弹口径071英寸。该型枪曾经在拿破伦战争,美国战争等战争中被大量使用,英国装备过大约300万支该种火枪。

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116米长,075英寸口径,使用和

ownbes相同口径的子弹。

拿中国宋代就出现的神臂弓与之进行比较,神臂弓这是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种弩弓,式样是从西夏流入的。弩身长三尺二寸,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两弭各长九寸二分,弝长四寸,两闪各长一尺一寸一分,弦长二尺五寸,箭长数寸。

但凡评价一样远程武器的优劣,不外呼考虑三点:射程,射速,杀伤力。如果从经济上说,还要考虑造价和制造周期,以及训练周期。

先说射程,按照记录,

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有效杀伤射程约80码,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

baker线膛枪的最大射程因为膛线的缘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于膛线的稳定作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过由于射速很低,英军并未大量装备线膛枪。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500余米,而且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

然后再来看射速,英国在18世纪已经采取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来。按照官方训练手册的记录,

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个步骤,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

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而且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

不难想象用通条去挖装填了火药和子弹的枪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要知道当时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

比较起滑膛枪,baker线膛枪就更麻烦了,由于使用线膛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的弹丸,因此前膛来复枪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射速一分钟有一发就算不错了。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当时各国的正规部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才配备线膛枪。

再来看神臂弓,这东西的射速大约是3到4发每分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简单到大家很难想象竟会有人能装错。唯一的问题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会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以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最后说说破坏力,不论是

ownbess还是baker火枪,用的子弹口径都一样,威力相当不错,因为铅弹体积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头里面无法取出。而且子弹在体内的弹道通常都不是直线,造成的伤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按照记录它发出的弩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连普通火枪子弹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坏力却不如枪弹,伤口也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弩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或者加装。

再说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做的弦。照说造价也还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国不会找不到木匠做这个吧

按照这样推断,如果当时满清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样的阵列和英军对抗,失败的很可能是英军。

可惜满清大辫子不但不重视火器,连弓弩都不重视。清朝的失败,首先是政府懦弱上的失败,然后才是技术上的失败。

热兵器的发展是一个远远比冷兵器发展更为复杂的过程,杜睿不是不想让唐军现在就拿着冲锋枪作战,而是依照着目前大唐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根本就做不到。

中国的早期火枪,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叫做“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

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

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所以,一个二十人的火枪队,一次射击能有5个人成功的开火就已经是万幸了,这射出的五发子弹,有两颗能在到达敌人的面前之前不掉下来就又是一种万幸了,而到了敌人的面前可能又会有一颗子弹从敌人的身旁飞过,而最后的子弹,结果因为敌人的甲胄坚固。总而言之,威慑,威慑力量而已。

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约三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1732倍,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