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97(2/2)
王玄策也笑了:“到底是什么,进去看看也就是了,可千万别又是上次那东西,要是那东西,我可要夺得远远的”
上次张言硕按照杜睿的指点,将手榴弹鼓捣了出来,结果因为引信燃烧过快,险些炸死了人,当时王玄策就在边上,要不是他躲得快,说不得就要进英烈祠了。
出了上次的事故,杜睿可不敢再让张言硕在长安城里鼓捣了,万一炸伤了百姓那可了不得,将整个军器司迁移到了城外,找了个空地,任凭他们去折腾。
刘仁轨和王玄策两人的调侃,杜睿也不说话,他很清楚,对这些宿将来说,让他们接受火器还真不大容易,他们崇尚的是短兵相接的搏杀,就连那火炮,他们都十分排斥,只是当成了攻城之时的一种摆设罢了。
不过杜睿有信心,要是张言硕当真按照他的指点,将那东西制造出来的话,绝对会让刘仁轨,王玄策大吃一惊。
走进去,杜睿一眼就看见了张言硕,只见他此刻着上身,健硕的肌肉在火光下泛着亮,杜睿心中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张言硕见杜睿到了,连忙上前深施一礼:“弟子拜见恩师”
杜睿看着张言硕,道:“你好歹也是朝中的三品大员,这般不注重仪表,成什么样子”
张言硕这才注意到,尴尬的抓了抓头发,他原本就不善言辞,这会儿被杜睿一说,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一旁张波见状忙道:“师公当初师公不是教导爹爹做人要率性而为吗怎的今天反倒又是错”
张言硕一生最敬重的就是杜睿,见自家小子居然敢反驳杜睿的话,登时就恼了,瞪着眼道:“胡说什么哪里轮得到你来多嘴”
张波一见,低着头,吐了吐舌头也不敢说话了。
杜睿倒是不生气,反倒挺喜欢这个孩子,道:“对是师公失言了,言硕你也莫要责难孩子,那东西当真做出来了”
张言硕一听杜睿问起这个,顿时眼睛都亮了起来,转身拿过一根长长的物事递到了杜睿的面前:“弟子幸不辱命,恩师请过目”
要是旁人肯定看不出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杜睿拿过之后,却难掩满脸的激动之色,看着虽然简陋,但是这可是划时代的东西,在后世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一一燧发枪。
在原本的历史上,世界第一把燧发枪,由1547年出生在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的法国人马汉发明,是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燧发枪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军队普遍装备燧发枪,一直1848年,足足装备了200多年。
杜睿交给张言硕的火枪原理就是燧发枪,原本杜睿以为张言硕至少还要研制很多年,才能将这东西做出来,可是没想到张言硕居然这么快就成功了,让大唐的热兵器直接越过了火绳枪,转轮火枪,迈入了燧发枪的时代,在杜睿眼中,转轮火枪结构复杂,造价昂贵,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的发火。
历史上的那位马汉,也是因为转轮火枪的这些缺点,细心转眼,最终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转而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了一块燧石。他还在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这种击发机构被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
撞击式燧发枪的优势不言而喻,它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历史上马汉的发明,为法国人在欧洲赢得了声誉,法王亨利四世更是喜不自禁。1598年亨利四世为此召见马汉,他惊奇地发现,这个燧发枪的发明者,不但会发明枪械,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亨利四世于是委任马汉作为他的“宫廷贴身侍从”。马汉的命运由此改写,可是燧发枪的命运,却没有这么顺利。
1610年,亨利四世乘坐马车去探望大臣苏利的路上,被人举刀刺杀。随着亨利四世的去世,燧发枪装备部队的进程停滞了。许多法国将领反对装备燧发枪,理由是:“燧石冒出的火星不足以点燃黑火药。”
但历史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军队开始装备燧发枪。让人震惊的是,燧发枪装备军队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用到1848年,才结束装备。
燧发枪的基本结构并不复杂,如同打火枪一样,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
以目前大唐的科技能力,还不足以制造装弹式火枪,但是在杜睿的指点下,这种前装式燧发枪在射击的时候,也完全摒弃了历史上燧发枪诞生的时候,装填弹丸时的繁琐步骤,历史上最早的燧发枪,在发生之前,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
于是杜睿就采取了后世美国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
燧发枪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华夏大地上,是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制作的,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自生火铳的出现,将华夏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这是华夏火器史上一个大革新,因为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
如今前装式的燧发枪已经提前千年诞生了,那么后装枪自然也就不远了,在历史上最早尝试枪械弹药后装的是法国人包利,他试用的子弹本身带有点火装置,但由于枪管尾端不密封,火药气体从后面跑了出来,因而失败了。
19世纪30年代,有人发明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