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极品闲人 > 分节阅读 546

分节阅读 546(2/2)

目录

杜睿道:“恩科大比各州学子应试,那李义府一向贪得无厌,这么好的机会,若是老大人能推波助澜的话,让其丑行暴露在圣上面前,他还能有活路”

李义府贪财,自打其参倒杜睿升官以来,李世绩也有所听闻,只是

“李义府虽得圣上起复,然其不过一个监察御史,难道还能做此次大比的主考不成”

杜睿道:“圣上要重用李义府,总归要有个由头,李义府虽然不堪,却颇有才名,让其担任一期主考,便是助其赢得声望,依我看,纵然不是主考,也能得一要职到时候就看老大人能不能把握住了要是做的成了,便能为朝廷除去一害”

要是李靖的话,肯定不屑做这等事,可是李世绩不一样,他做事一向不拘小节,要是当真能借此除去李义府,他自然没什么不肯的。

“好此事老夫会记在心上”

杜睿又和李世绩交代了一番,便要走了,道:“老大人此次杜睿返乡为母丁忧,朝中之事,便摆脱老大人了”

杜睿虽然被排挤,不得不离开长安,但是当真让他放下朝中之事,杜睿如何又真的放心得下。

对他来说,这一世最重要的除了亲人之外,就是大唐的江山社稷了,穷尽二十年的心血,想放下,谈何容易。

李世绩也是拱手道:“宋国公无需如此,老夫盼着能有一天宋国公再回长安,到时候扫荡朝中所有浊气,使长安城内再复清明”

杜睿点点头,道了一声:“保重”

说完便招呼着家人上路,朝杜陵方向赶去。

立政殿内,武京娘听了侯义的汇报,面色也是有些黯然,道:“宋国公当真是走了”

侯义忙道:“千真万确,老奴亲眼所见宋国公一行人,十几辆马车,此时怕是已经过了泾河”

武京娘闻言,轻叹了一声,道:“走了也好本宫也实在不想与他为敌”

侯义过了片刻之后,道:“娘娘李义府大人差人传话,此番能脱大难,皆是娘娘再造之恩,此后娘娘但凡有事,他定然万死不辞”

一听到李义府的名字,武京娘微不可查的皱了下眉,李义府的为人,她也有所听闻,若不是此时还有用到李义府的地方,早就将其处置了,还能在李承乾的面前为他求情。

想着,武京娘道:“知道了派人去告诉李义府,此次秋帷大比,本宫会为他尽力争取一番,不过他也该收敛些,侯义,让人提醒他一下,不要以为仗着本宫的势,就能为所欲为,他那些龌龊事,要是传扬到圣上的耳中,便是本宫也保不了他”

侯义忙道:“是老奴记下了”

嘴上说着,侯义心中也计较了一番,李义府是个什么人,他自然一清二楚,看武京娘的模样,显然是对李义府有所不满了。

等侯义出去了之后,武京娘起身,看着东方,伫立良久,幽幽叹道:“姐夫你莫要怪罪京娘,京娘停不了手,如今这朝堂之上,想要将我们母子除去的人不在少数,为了自保,京娘也没办法停手了”

已经远去的杜睿当然不会知道武京娘的心思,自打离开了长安之后,他就迫使自己不再去想和长安有关的一切。

虽然心里已经早就不再因为李承乾的猜疑,而去怨恨对方,但是杜睿心底的失望却是久久难以排解,毕竟少年时代便相识,结为密友,李承乾一直以来对杜睿都是信任有加,杜睿也是倾尽所能的帮助李承乾,可是如今两人居然到了这步田地,当真是天意弄人。

“睿郎我们当真不再回长安了吗”

杜睿看着晋阳公主,笑道:“怎的兕子你舍不得”

晋阳公主道:“也没什么舍不得的,只是父皇母后”

杜睿一笑,道:“等来年清明,我陪你一起去昭陵祭拜”

第七篇永徽第六十九章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这种为国选材的制度,在华夏大地上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科举是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华夏王朝的选材方式都是沿袭魏晋年代,采用的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隋炀帝创立的科举,虽然并不完善,但是总归让那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看到了一丝希望,而在此之前,仕途这扇大门,对于那些出身低微的人都是关闭着的。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此后的晋代,南北朝也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直到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