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36(2/2)
随着新王朝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社会面貌也发生相应变化。在这一时期,帝国已基本完成阿拉伯化或伊斯兰化的进程,阿拉伯血统已不再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统治阶级成分进一步扩展,除阿拉伯贵族之外,伊拉克、叙利亚、埃及、波斯各地封建主也都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帝国政治也由以往的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帝国国都东迁至两河流域,不仅造成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移动,也使帝国更多地接受了波斯主义的政治传统和社会风尚。
阿拉伯帝国的君主统治在阿拔斯王朝空前膨胀,此时的哈里发们不仅自称是先知的代理人,而且也是安拉真主在尘世间的代表,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
他们凭借庞大的官僚机器,对广袤疆域内的各族人民进行封建统治。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维齐尔”,即宰相,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势极大。维齐尔之下,有财政、司法、工商、农业、军事、警务和驿站诸部大臣,此外尚有处理日常文秘的枢密院和负责整饰吏治的督察院。
为防止地方总督权势过大,就好像当下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所统领的东方行省之余穆阿维叶的中央政府,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阿拔斯王朝将前朝原有的五大行政区,细分为二十四个行省。
原来隶属于地方行政部门的地方司法系统也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由中央大法官到地方各省法官组成的系统,以适应统治的需要。
军队是阿拔斯王朝的有力支柱,但与前朝的军事体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变化。传统的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逐渐被经过严格训练、领受军饷的正规常备军所取代。
拔斯王朝最初的百年间,帝国的对外扩张已达极至状态,国内政治稳固。社会安宁、农商发展、文化昌明,声威远播,是帝国国势极盛的“黄金时代”。
但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可能再发生了,如今的阿拉伯帝国刚刚经历了第一个扩张的高峰期,那些刚刚占据的广袤领土尚且没有彻底消化掉。
倭马亚王朝虽然已经创立,然而政权却依然不够稳固,阿拉伯人的思想也没有完全从蒙昧之中,进化过来。
在阿拉伯人之间,只是刚刚出现了动产的私有制,而土地的私有观念尚未形成。穆罕默德在创建伊斯兰教和国家之初,巧妙地把这一状态与一神信仰融为一体,宣称创造天地的真主安拉为万物之主,土地是安拉的财产,只有安拉的使者才有权支配,给阿拉伯土地国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阿拉伯帝国虽然已经崛起,其军事力量空前强大,然而其经济,文化却还没有完成转型,所有征服的土地归安拉所有,夺占的原拜占廷和萨珊王室以及元老贵族的土地,同样收归真主安拉所有,哈里发不过是真主安拉安排在人间的代管者。
这也是为什么穆阿维叶明明实力强过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却没有办法直接用武力将东方行省收归己有的原因。
伊斯兰教的教义禁止阿拉伯穆斯林以个体身份占有土地,不过在穆阿维叶上台之后,土地私有观念急剧膨胀,贵族们纷纷摈弃传统的财富观念,开始大量占有土地。
然而其封建制度却没有完全形成,不像倭马亚王朝的中后期,因为封建制度完善,极大地刺激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使阿拉伯帝国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打到了鼎盛的状态。
杜睿当然不会给阿拉伯人这么长的时间,虽然此次出征的目的已经完成,然而占据中亚却不是杜睿的终极目标。
和贫瘠的中亚地区相比,中东那里,才是他所渴望的,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伊朗等被征服地区,远在上古时代就是举世闻名的农耕发达区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地成为河渠纵横、沃野千里的首富之地。
这些地方,如今虽然还被阿拉伯人占据着,但是在杜睿的眼中,这些地方已经属于大唐了。
布哈拉的毁灭,在杜睿看来,只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杜睿将带领着忠勇的大唐将士,横扫这个穆斯林世界,将大唐的旗帜插遍太阳能够照耀到的每一个角落。
布哈拉的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有了杜睿不封刀的承诺,早已经因为枯燥的军营生活,被烦闷折磨的几乎要疯狂的唐军将士终于有了一个发泄的途径。
杀戮一直都在继续着,已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布哈拉的毁灭,对于这座中亚名城被毁于一旦,杜睿没有丝毫的内疚。
他虽然反感那些文明的破坏者,但是他现在是大唐西征军的统帅,他要对他麾下的将士负责,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已经延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将士们都已经习惯了杀戮与被杀,变成了一个个冷血的战争机器,杜睿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发泄的途径,让他们将心底里的愤怒,郁闷,仇恨,欲望统统排解出来,让他们能在得胜还朝之后,重新变成一个真正的人。
“大帅”
一骑战马飞奔而来,从马上跳下来一人,对着杜睿一拱手,正是冯照,看着身边正在进行的种种犯罪,他不禁一皱眉。
杜睿的面色淡然,似乎身边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问道:“情况如何”
冯照收敛了心神,道:“大帅易布拉西默罕默德似乎并不甘心失败,他又纠集了一支数十万人的军队,如今已经兵至喀布尔”
杜睿闻言,微微一愣,不由得笑了,他万万也没想到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居然如此疯狂,难道他真的打算将家底都输光,也要和唐军血拼到底不成。
“大食人的西线有何情报传来”
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已经不值得杜睿重视了,他现在更为在意的是穆阿维叶。
冯照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