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5(2/2)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先帝在世之时,便时常看那副宋国公进献的寰宇图,时常叹息,先帝素有大志,一心想要横扫域内,气吞八荒,成就一番伟业,而今将此壮志托付于朕,朕如何能忍得下被大食国欺凌之耻”
武京娘闻言心中盘算了一阵,道:“圣上既然心有不决,不如派人去问问宋国公,宋国公素有见识,或许能对圣上有所帮助”
李承乾闻言,顿时连连摇头道:“这不可不可此前朕已经派席君买去过了,他并不赞同现在就对大食兴兵”
武京娘笑道:“圣上前次只是问该不该兴兵,这次再遣人去,不妨问问兴兵的话,如何能胜”
李承乾闻言一愣,沉思了片刻之后道:“可是宋国公自打离开长安之后,每日里只是开学授课,教导学生,似乎无意于国事,况且当初宋国公不过有些小错,朕便将他贬黜,他心中定然有怨,如何肯帮朕”
武京娘笑道:“圣上差异,天下谁人不知宋国公一心为国,如今这办大事相问于他,他岂能不言。”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你说的倒也不差,只不过派何人前去才好若是弘儿年纪大了的话,倒是合适的人选,只可惜弘儿不过冲龄,如何担得起这般大事”
武京娘闻言,突然笑道:“圣上难道臣妾便去不的吗”
李承乾一愣,道:“你这这如何使得”
武京娘立刻反问道:“为何使不得圣上方才还说,让臣妾为圣上分忧的,难道方才刚刚才说过的话,圣上就忘记了不成,臣妾虽是女流之辈,可是身为大唐的皇后,难道便做不得这件事”
李承乾闻言也不禁犹豫了,武京娘说的不错,大唐皇后和大唐的皇帝本为一体,她自然做的,可是大唐自立国以来,便没有皇后出宫的先例,便是长孙皇后在时,太宗皇帝巡幸东都洛阳,长孙皇后也是要坐镇长安的。
不过武京娘说得也很有道理,为什么大唐的皇后就不能出宫办事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李承乾突然笑了,道:“既然你有此心,好这次便由你代朕,往杜陵走一遭”
武京娘闻言备受鼓舞,学着朝中那些大臣的模样,手臂平举,两手手指并拢,搭在一起,对着李承乾一躬身,道:“臣妾武氏遵旨”
第七篇永徽第九章访客
深夜的长安,自打吐蕃大捷之后,宵禁这个词在长安似乎失去了效力,就连长安县和万年县似乎也不大深究这个问题了,强盛至极的大唐,还怕什么宵小之辈吗
李义府忙碌了一天之后,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不得不说李义府这个人在历史上的风评差到了极点,而且现实当中也是如此,他工于心计,阴险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是有一点同样不能不提,那就是出身寒门的李义府,有着寒门子弟的一贯品质,那就是务实,尽职。
李义府现在居住的地方已经不是当初他还是个正八品监察御史时候的那座小院了,身边也不再只有一个老家人侍候,他已经搬进了一所更为宽敞的居所,家中也新添了不少奴仆,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对此李义府却并不满意,他想要的显然比现在得到的更多,入阁拜相,紫绶金冠,名标凌烟阁那才是他的目标。
为此他必须得到李承乾更大的信任,掌握更大的权利,于是才有了这几日朝堂上的那一幕幕,一向善于察言观色的李义府能看得出来,李承乾的心里存着宏图大志,他想要征伐大食,建立一番亘古未有的功业。
李义府既然看出了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放过了,于是他这几日才极力怂恿李承乾对大食用兵,甚至还好几次请命,要亲自出征。
至于因此得罪了褚遂良这位当朝的尚书令,李承乾之下第一人,他根本就不在乎,他看得出,李承乾对这位性情古板的尚书令并不满意,李承乾满意的人选应该是杜睿,只不过杜睿不在了,那么为什么他就不能争取一下,什么资历,什么出身都不重要,李承乾不是一向标榜,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吗
刚刚换好了便服,用过了晚饭,李义府正打算去书房,他要为明天的朝议做准备,这几日在朝堂之上和褚遂良唇枪舌战的不落下风,也正是因为他做足了功课的原因。
可是,就在此时
“老爷有人来访”
以往的李府一年到头都不见有人前来拜访,摆明了,在长安这个地面上,没有人会将一个正八品,不入流的小官放在眼里,即便是平民百姓也都是如此,谁让人家是生在天子脚下的呢。
不过自打李义府参倒了杜睿之后,他在长安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甚至有一些名门望族都来打他的主意,要将自家女儿许配给他,对此,李义府也是见怪不怪了。
“是何等样人”
下人回禀道:“看模样似乎是个胡商”
胡商
李义府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这些时日,来他的府上求他办事的人也不在少数,带来的那些礼品足以让李义府晃瞎了双眼,可是全都被李义府拒绝了。
李义府不爱财吗
显然不是如此,历史上的李义府可没少做卖官鬻爵的事情,太宗时他靠投机钻营、吹牛拍马,欺上瞒下,骗取官位,官至监察御史,高宗时期,他投靠武则天,上书要求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他顺从高宗之意,吹捧武则天,压倒众臣,深得高宗欢心,武则天也视他为最信得过的心腹之人,从此,由中书舍人青云直上,当上了吏部尚书、右丞相,李义府外表恭顺,但内心阴险毒辣,耍弄两面三刀、笑里藏刀,当时人称其为“李刀子”,又称他为“李猫”,他为官狂妄贪婪、贪赃枉法、专以卖官来谋财。践踏法律、坑害百姓,无所不为。
任职吏部尚书之时,李义府专管全国官员的任免事宜,大权独揽,他没有真才实学,更无识别人才的伯乐精神,但他却有逢迎拍马、欺上压下、贪财好色的本领,他的卖官以贿赂多少为准绳,贿赂多得大官、贿赂少得小官,不贿赂你本领再大也不得官,长孙无忌因得罪武则天被流放边疆,一次,李义府派儿子李津去找长孙无忌的孙子孙延,对其说;我爹为你安排一个官,你得好好感谢我爹,五天后,长孙延果然就当上了司津监,李义府便向他索取谢金7000贯。
李义府为右丞相后,权限更大,原来御史都有皇帝亲自任命,而李义府却自以为得宠,自行任命御史、员外、通事舍人,李义府不但自己卖官索贿,而且他的母亲、妻子、儿子、都广收贿赂,利用李义府的权力,招摇撞骗,以官职换取钱财,拿国家的法律、刑律当商品交易。
公元662年,他将死去多年的祖父改葬在永康陵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