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40(2/2)
薛养言等人虽然都放浪不羁,但却都有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如今新法推行,让他们有了一个登上天子堂,报效国家的好时机,他们自然不肯放过。
到了前厅,见薛养言等人已经等候多时了,杜睿连声致歉,道:“诸位兄长,小弟来迟了”
薛养言笑道:“承明在家中开了书馆,做起了夫子,自然是忙的,等等也没什么,还能多多讨几杯承明府上的香茶”
冯梦伦替杜睿打抱不平,笑骂道:“你这惫懒货,竟说这等便宜话,你那次来这大观园,不带上几包茶叶回去,正所谓贼不走空,我看说得便是你这等人”
薛养言也不介意,毫无形象的坐在胡椅上,笑道:“我自好做贼,主人家又不曾怪罪,这贼倒也做得有几分味道。”
杜睿笑道:“薛兄要是喜欢,小弟自然奉上,还说什么贼不贼的作甚。”
薛养言笑道:“好好那今日走,怎的也要将那醉长安带回几坛去,我可不像承明这般巨富,那醉长安的味道,以往也只能隔着酒家的大门闻闻味道,要不是结识了承明,恐怕我那肚子,这一生都没有这等福分了”
众人见薛养言又说起了这等混话,也不理他,冯梦伦道:“承明此次我与众家兄弟去长安会试,依承明看,结果如何”
杜睿对这几个朋友的学识都是很了解的,虽然自小研读经意,但却不好空谈,称得上是些实干家,会试高中应当不成问题,只是这几人的脾气,除了冯梦伦还算规矩,入得了那些高官勋贵的法眼,余下的恐怕都是受累不讨好,特别是薛养言,这人整个就是一个魏晋时期的博陵狂徒一般,虽然才思敏捷,却在事实上并无大的建树,前程堪忧,不过杜睿最放心的也是此人,薛养言虽然有心报国,名利之心却甚淡,中与不中,对薛养言这号人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诸位兄长此去,凭才学高中是不难的,只是若是想要受朝廷的重用,这脾气还需收敛一番”
杜鲲鹏闻言,道:“承明说得哪里话,要是当真收敛了真性情,那还是我等吗承明不也是因为真性情,才被长安那些人所不容,又何必来劝我等,我这一身才学只卖给识货的,要是因为一个人的性情,就妄做武断,那我就回杜陵,在承明的学馆做个教习就是了”
冯梦伦也道:“说起来,我还真是羡慕承明,骤然从高位下来,居然还能如此淡然,开馆授课又有什么不好,总归是为为国储才,更是一桩善举”
杜睿闻言,也是苦笑不答,其实他又如何愿意如此,如今大唐的义务教育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在杜陵地界也有不少官办的学馆,杜睿之所以开馆授课,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义务教学是个长时期的储才准备,大唐如今发展迅猛,蒸蒸日上,却是等不及了,杜睿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培养人才了。
“不管怎样,还是预祝各位兄长会试高中”
冯梦伦等人也拱手道:“谢贤弟吉言”
又说了一会儿,薛养言等人便要告辞了,杜睿也没有留客,回到书房之中,写了一封信,唤来杜平生。
“你将这封信送到长安,交给太子,至于太子如何决断,算了你先送去吧”
杜睿写得这封信,其实是一封举荐信,他甚至薛养言等人的才学,薛养言好激辩,放在战国年间,便是一个纵横家,杜鲲鹏好机谋,是个西席军师的料子,冯梦伦好实物,是个实干家,郑家兄弟,一个善工学,一个善农事,都是将来李承乾用的上的人才,既然正经的科考一徒可能不顺,杜睿也就只能帮着几个朋友走一走上层路线了。
第二篇浊世第七十六章这孩子叫狄仁杰第二更
大明宫,太子东宫之内。
李承乾看过了杜睿的书信,对杜睿所提到的几个人也顿时有了兴趣,他知道杜睿是很少夸奖一个人的,他和杜睿认识这么久,能得杜睿推崇的一个是他从前中山郡王府的长史范兴,还有一个就是如今统帅飞虎军的苏定方。
如今杜睿居然对这几个来长安参加会试的学子这般推崇,想来这几人也定然有过人之处,李承乾也冒出了想要见见这几人的念头。
想着,李承乾看向了杜平生,道:“你家主人还说了什么”
杜平生据实以告,道:“我家主人不曾说过其他的,只是吩咐小人将这封信带给太子殿下只是说让殿下自己拿主意”
李承乾闻言一笑,道:“果然,承明这个人还是老样子”
李承乾知道,杜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以他的想法来干扰李承乾的判断,他写了这封举荐信,已经尽了朋友之谊,要是再说的话,那可就有干扰科举公正的嫌疑了。
杜睿的想法就是,让薛养言等人尽管去考,若是考中了,那自然最好,若是考不中,李承乾用不用,全凭他自己拿主意,认为可用,就留在身边,依为臂助,若是觉得不可用,就随意处置。
李承乾想了想,又问道:“你家主人现在如何”
杜平生道:“我家主人每日都在府中开馆授课,闲暇时便到田间与百姓一同耕作。”
李承乾闻言一惊,道:“承明当真做起了农夫”
杜睿在府中开馆收徒他是知道的,只是没想到杜睿居然还做起了农夫,和百姓一起在田间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