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无声的起跑线(2/2)
基带芯片算法研究组:尝试理解甚至模仿现有的主流方案,但更重要的是,开始探索自主设计的可能性,哪怕是功能简化版的。
协议栈软件研发组:深入研究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发布的各类协议文档,搭建自己的软件仿真和测试平台。
射频与天线实验室:投入资金,建立基础的射频测试环境,招聘相关人才,开始预研。”
他看向李博士和冯博士:“投入方面,我会确保资金和资源。人才方面,继续在全球范围搜寻有相关经验的华人专家,或者有潜力的年轻博士。记住,这个项目,保密级别为最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只存在于我们这个房间里,以及经过严格筛选的研发人员的电脑中。”
冯博士有些激动,又有些担忧:“王总,我明白您的雄心。但移动通信技术门槛极高,专利丛林密布,我们从头开始,投入巨大,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回报,风险是不是太大了?”
王钦看着他,目光坚定:“冯博士,我知道这条路很难。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永远不去碰这些核心技术,我们华创就永远只能做组装厂,永远被人在上游卡脖子。现在的2G手机市场,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他们的天下,我们几乎插不进手。但3G是一个新的起跑线,它带来的将是移动互联网的革命!这将是一个比现在pc和固定网络大得多的市场!我们现在悄悄起跑,也许起步晚,但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持续投入,就有可能在下一个换道超车的机会点上,拥有一席之地。这关乎华创未来二十年的生死存亡!”
王钦的远见和决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意识到,这并非一时兴起的投资,而是一场着眼于未来产业格局的深远布局。
“潜龙”项目在绝密状态下启动了。华创研发中心最深处,几个不起眼的办公室被单独隔离开来,配备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和测试设备。一批精挑细选的工程师,在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后,加入了各个攻关小组。他们接到的任务模糊而具有挑战性:研究、理解、尝试仿制、再尝试创新。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只有不断的技术目标和学习要求。
王钦会定期听取冯博士的单独汇报,了解项目进展,解决遇到的困难。他从不催促结果,更关注团队的成长和技术积累的厚度。他深知,这是一场马拉松,比拼的是耐力和战略定力。
与此同时,在华创的公开业务层面,王钦批准了一个相对“接地气”的项目——研发一款基于phS(小灵通)技术的无线市话终端。phS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在国内正迎来一个短暂的发展窗口期。这个项目,一方面可以锻炼团队的无线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积累市场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现金流,反哺“潜龙”这样的长远项目。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绝大多数同行还在为眼下的市场寒冬而焦虑时,王钦已经带领华创,在一条无人关注的寂静跑道上,开始了面向移动通信未来的漫长助跑。这条起跑线上,没有发令枪响,只有键盘敲击、仪器嗡鸣和思考的低语。但王钦知道,今日在此地埋下的种子,未来或许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