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舍我其谁之围棋少年李浩 > 第214章 棋盘上的千年光阴

第214章 棋盘上的千年光阴(2/2)

目录

“你们看这个!”曹熹和献宝似的举起一个录音笔,“这是我爸录的,1998年全国赛的现场解说,当时没有直播,他就揣着这个,把整场比赛的落子全录下来了,回来反复听了一百多遍。”

按下播放键,沙哑的解说声在库房里响起,夹杂着观众的欢呼和棋子碰撞的脆响。程了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热烈:没有华丽的场馆,没有先进的设备,却有着最纯粹的热爱,像火种一样,在时光里代代相传。

夕阳透过库房的窗户,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程了看着眼前的一切:五百年前的古棋,抗战时期的血书棋谱,建国初期的街头棋摊照片,改革开放后的比赛录音……它们静静地躺在时光里,却仿佛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

“其实啊,”谢老拍了拍程了的肩膀,“围棋传承的哪里是技艺,是一股子气。是唐人‘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雅致,是宋人‘棋罢不知人换世’的豁达,是战乱里‘宁舍性命不舍棋谱’的坚韧,也是咱们现在‘以棋育人’的平实。”

盛景初把棋谱放在桌上,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不同年代的棋手留下的批注,笔迹各异,却都透着认真。“你看,这手‘点三三’,明朝的棋手这么解,民国的棋手那么解,到了我们这代,又有了新的变化。但根子里的东西没变——落子无悔的担当,大局为重的智慧,还有,不管多难,都要把棋下完的勇气。”

程了拿起那枚明代的墨玉棋子,又拿起一颗现代的合成树脂白子,放在一起。黑白分明,却同样温润。她忽然明白,围棋从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古董,它活在每一代人的指尖:古人在油灯下钻研棋谱,今人在屏幕前直播对弈;山里的孩子用石子画棋盘,国手在世界赛场为国争光。

从盛唐的棋待诏,到抗战时的守谱人;从建国初的街头棋摊,到如今的智能围棋AI;棋盘上的黑白子换了又换,下棋的人来了又走,可那份对“道”的追求,对“传承”的坚守,却像棋盘上的天元位,永远是心之所向。

“走吧,”谢老合上棋盒,“该给新来的小弟子上启蒙课了。”

程了跟在后面,手里还攥着那枚墨玉棋子。走出库房时,她听到道场里传来孩子们的声音,稚嫩却响亮:“老师,这手棋该怎么下呀?”

谢老的声音温和地响起:“别急,先学会‘气’,知道棋子为什么能活,才能明白,人为什么要坚持。”

阳光洒满道场,程了看着孩子们趴在棋盘上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所谓传承,不过是旧的棋子落下,新的棋子升起,黑白交替间,把千年的光阴,下成了一盘没有终局的棋。而他们,都是这盘棋里,最认真的落子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