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民心(2/2)
李三郎沉默了。他蹲下身,从墙角拿起一个还带着湿气的红薯,沉甸甸的触感从掌心传来。他看看院子里正拿着木棍当马骑、笑得无忧无虑的儿子铁蛋,再看看厨房门口蒸笼里冒出的、带着食物香气的白白蒸汽,最后目光落回仓房里那真正属于自己、未来三年都无需为赋税发愁的粮食堆上。往昔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面黄肌瘦的家人、空荡荡的米缸、官府胥吏凶神恶煞的催逼、邓家恶奴耀武扬威的嘴脸……与眼前这安宁、富足、充满了希望的景象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对比。
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那个人——陆青天。
一种混合着无比感激、决心扞卫和朴素报恩情绪的火焰,在他这个老实汉子的胸膛里一点点燃烧起来,越来越旺。他猛地站起身,将手里的红薯稳稳放回堆里,粗糙的手掌因用力而微微颤抖,但眼神却前所未有地坚定,他看着妻子,一字一顿地说:“孩他娘,你说得在理!这好得不像真的日子,是陆侯爷拿命搏来的,更是他体恤咱们,硬生生为咱们挣来了三年休养的机会!这恩情,比山还重!咱们不能光享受着,也得有力出力!明天!明天天一亮,我就去找里正问个明白,看看我李三郎这把子力气和这条命,官军收不收!咱们也得替陆侯爷,替咱们这好日子,出把子力气!”
如同李三郎家这般充斥着感激与决心的对话,在这个秋天的黄昏和夜晚,于东海郡的千村万落中悄然上演着。陆昶所推行的一系列仁政,尤其是这实实在在、惠及千家万户的三年赋税全免,如同最强劲的甘霖,彻底浇灌了曾经干涸龟裂的土地,也深深沁润了每一颗曾经绝望麻木的心灵。百姓们或许讲不出“箪食壶浆”的大道理,但他们心里那杆秤再清楚不过——谁真正把他们当人看,谁给了他们活路和希望。分到名下、受律法保护的土地;产量惊人、能填饱肚皮的“陆公薯”;尤其是这让他们能够真正积累财富、喘过气来、看到未来的三年免赋期,这些都是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恩德。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最朴素的良知,在此刻凝聚成了最坚定的行动。当陆侯爷需要兵员巩固边防、准备应对北方威胁、甚至将来可能要北伐收复青州的消息悄然传开后,无数个像李三郎这样的庄户汉子,在父母妻儿尤其是那些深知好日子来之不易、明事理的妇人的理解、支持甚至鼓励下,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各地的募兵点,或者报名加入了亦兵亦农的屯垦队伍。他们或许没有封侯拜将的野心,但保护家园安宁、报答太守恩情、誓死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三年免赋好光景的念头,却如同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变得无比清晰、无比强烈。
郯县城外的募兵处,一改往日的冷清,变得门庭若市,应者云集。这股源自社会最底层、自发自愿汇聚而成的力量洪流,远比任何靠强征硬拉组成的军队更加坚韧不拔,更加忠诚无畏。他们所要扞卫的,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朝廷疆域概念,更是他们自家锅里的饭食、妻儿身上的衣裳、仓中满溢的粮食,以及那值得用生命去守护的、免于苛捐杂税的三年黄金时光。
这于无声处悄然涌动、最终汇聚成河的民心向背,这发自肺腑、踊跃报效的赤诚力量,通过乡里、县郡的层层奏报,最终化作一份份沉甸甸的文书,呈送到了冠军将军、东海太守陆昶的案头。他仔细翻阅着那不断增厚的募兵名册,看着清单上记录的、由百姓自发凑集起来慰问军旅的零星粮草物资,久久无言,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澎湃情感。
他深知,自己在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播下的种子已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终于结出了名为“民心”的最为宝贵的果实。这由数十万黎民百姓用最纯粹的信任和拥戴构筑起来的根基,远比建康城里的官诰、丹书铁券更加坚不可摧。拥有了这民心所向,尤其是这用最大胆的仁政三年免赋换来的誓死追随,无论未来将要面对的是北方慕容氏的铁骑洪流,还是来自江东内部的各种明枪暗箭,他都感觉自己脚下踏着的,是这片土地上最坚实的土壤,拥有了最充足的底气。
“民心已附,士气可用。”陆昶轻轻合上文书,缓步走到窗前,推开窗棂,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成熟谷物芬芳和淡淡薯香的秋夜空气,目光投向繁星点点的北方夜空。一个更加清晰、也更为宏大的蓝图在他脑海中徐徐展开。下一步,便是要如何将这股弥足珍贵的民心士气,高效地转化为可战的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