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表彰(2/2)
“免赋三年!”
这五个字如同惊雷,在寂静的广场上炸开,随即引来了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万岁!”“陆青天!”“朝廷仁德!”的呼喊声震耳欲聋,许多百姓喜极而泣,这意味着他们未来三年的收成,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和留种,将大部分归于自己!这是实实在在、惠及千家万户的天大恩典!
陆昶跪接诏书,神色平静,叩首谢恩。他深知,这崇高的荣誉和权位背后,是更沉重的责任。“此时青州泰半已归慕容燕国,都督青州诸军事”更像一张需要自己去兑现的“大饼”,北方的慕容燕国绝非易与之辈。封侯晋爵,也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帝国权力格局的中心视野,未来的路,必将更加波澜云诡,步步惊心。
他站起身,面向沸腾的民众,高高举起手中的诏书。阳光照在他年轻却已显沉稳坚毅的脸上,也照亮了诏书上那象征着荣耀与责任的文字。
与此同时,数千里外的建康城。
与东海郡的务实欢腾不同,一股奇特的风尚正在秦淮河畔、乌衣巷内悄然兴起。最初,只是少数与徐州有往来的商贾或低阶官吏,将从东海带回的一种名为“陆公薯”或“嘉禾”的新奇食物,作为稀罕物在私宴上分享。其香甜软糯的口感,迅速赢得了品尝者的好感。
很快,关于此物乃东海太守陆昶所发现、亩产惊人、被陛下下诏褒奖为“祥瑞”的消息传开,“陆公薯”的身价陡增。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祥瑞、实干与传奇。
王谢世家子弟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精心烹制的“陆公薯”点心,如薯泥、拔丝薯块或薯粉制成的糕饼,便成了主人见识广博、紧跟潮流的证明。市井之间,小贩们也开始售卖烤薯、蒸薯,价格虽比寻常粮食稍高,但因其新奇和“祥瑞”之名,购买者络绎不绝。甚至宫中也有所耳闻,好奇的妃嫔命妇也欲尝个新鲜,使得尚食局不得不设法采购。
一时间,“建康一时,无论百姓王侯,竟以食陆公薯为荣、为时尚。” 这股风潮,无形中将陆昶与“祥瑞”、“能臣”的形象,深深植入了帝都的人心之中,其影响力,甚至开始超越朝堂之上那些刻板的功绩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