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长亭韵长(2/2)
王璎看着他,眼波流转,潋滟生辉,她微微扬起线条优美的下巴,语气娇嗔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持,甚至带着几分大小姐的任性:“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既到了这长亭,岂有不亲自送一送的道理?莫非陆太守不欢迎璎儿相送?还是觉得璎儿不配在此地为你送行?” 她话语直接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目光大胆而专注,仿佛完全忘了周遭还有众多家仆侍女的眼睛,也全然不顾这可能带来的风言风语。
陆昶知她性情如此,且念及旧情,无奈一笑,语气愈发缓和:“岂敢。娘子说笑了。娘子金枝玉叶,能亲至这荒郊长亭,昶已是惶恐,何来不欢迎之理?只是着实担心娘子玉体。”
听他语气软化,王璎眼中笑意更盛,如同得了蜜糖的孩子,那份得意与欢喜几乎要满溢出来。她不再多言,转身从侍女手中取过那个早已备好的紫檀木长条锦盒,盒身描金绘彩,一看便知价值不菲。她双手捧至陆昶面前,动作间带着一种郑重的仪式感。
“此去东海,山高路远,凶险未知。璎儿思来想去,寻常之物不足以表心意,亦于你无益。”她声音清脆,却掷地有声,“此乃求访许久方得的前朝名匠遗作,七尺青锋,名曰‘雁荡’!” 她念出这个名字时,刻意加重了语气,目光紧紧盯着陆昶,“愿以此剑赠太守,助你此行,劈波斩浪,扫清一切阻碍,荡平所有奸邪!” 她话语铿锵,竟带着几分不让须眉的决绝豪气,那“雁荡”之名,更是意有所指,与她此前警示“离间”的举动隐隐呼应。
陆昶目光落在那华贵的锦盒上,又看向王璎那双燃烧着炽热情感与期待的眼眸,那里面有关切,有倾慕,有投资未来的狡黠,或许还有一丝连她自己都未察觉的、属于少女的真挚。他略一沉吟,此剑寓意深远,且她的情谊已至此,于公于私,都无法再推拒。
他终是郑重伸出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锦盒,仿佛接下的不仅是一把剑,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与承诺。“多谢娘子厚意!此剑之名,深得我心。破障前行,雁荡四方,正合我意,亦合当下之需。”他抬头,目光坚定地回视王璎,“昶,定不负此剑之名,亦不忘娘子今日赠剑之情。”
见他终于收下,且言语如此肯定,王璎脸上骤然绽放出明媚灿烂、足以驱散冬日阴霾的笑容,如同冰天雪地里骤然盛放的红梅,耀眼夺目,热烈逼人。她心满意足,也不再纠缠,后退半步,盈盈一礼,姿态优雅无比,瞬间又变回了那个礼仪周全的琅琊贵女:“宝剑赠英雄,正得其主。如此,璎儿便不远送了。望太守……此去一路顺遂,珍重万千。” 最后四字,她说得极轻极柔,几乎呢喃,却似揉碎了万般心绪,包含了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最朴素的叮咛。
陆昶颔首,手持盛剑的锦盒,转身稳步登车。他能感受到背后那道灼热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自己。车队再次启动,缓缓绕过长亭。王璎一直站在原地,目送着车队远去,直至变成一行模糊的黑点,最终彻底消失在前方道路的拐弯处,那抹绯红夺目的身影依旧在长亭外的寒风中伫立了许久,才微微侧首,在一众仆役的簇拥下,姿态优雅却难掩一丝落寞地登上了自家那辆华丽非凡的马车。
而就在车队即将驶入前方城门洞的阴影,彻底离开建康地界的前一刻,陆昶端坐车中,目光无意间扫过城墙根下。那里,一辆不起眼的、没有任何标识的青篷马车像怕冷似的紧紧贴着墙根,车窗的帘子在他目光扫过的一瞬间急速落下,窗帘剧烈晃动了一下,仿佛有人一直透过缝隙在暗中紧紧注视着,挣扎着,却最终还是没有勇气露面,只留下那仓惶落下的帘幕,诉说着无言的注视与复杂难言的心绪。
陆昶心中了然那可能是谁,想起那双总是含着忧虑与隐秘的眼睛,他只能在心中默然一叹,收回目光,将所有思绪压下,重新专注于前方漫漫长路。
车轮滚滚,碾过最后的界碑,终于彻底驶出了建康城高大的城门,将那座庞大、繁华、复杂、令人爱恨交织的帝都彻底抛在身后。冰冷的空气仿佛瞬间变得凛冽而开阔,带着北方原野特有的粗粝气息。三位身份、性情、心思迥异的女子,在这寒冷的离别清晨,以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留下了各自的印记:桓婧的爽朗大气与别出心裁,王璎的热烈大胆与深情厚礼,还有那未曾露面却必然存在的、隐秘而执着的注视。这些情感的交织,如同建康城本身一样,复杂难解,却又真实地成为了陆昶北上之行的一部分,被车轮裹挟着,一同滚向那扑朔迷离、等待着他去征服和经营的——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