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奕论(2/2)
谢道韫顺势接口,她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明亮,如同冰泉依次滴落于玉盘之上,每一滴都叩击心弦:“故而《周易·系辞》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间万物,情势流转,阴阳消长,无一成不变之理。治理东海,情势万变,民风各异,豪强、流民、士族、可能存在的北虏渗透,盘根错节,利弊交织。彼处绝非可套用现成章法的试验场,绝无一剂可医百病的万灵丹方,更无一成不变、可机械墨守之陈规。”
她目光转向陆昶,眼神清澈而睿智,仿佛能穿透时空,洞悉他未来即将面临的所有艰难抉择与如履薄冰之境:“陆太守赴任之后,需抛却一切书本成见与道德教条,**俯身向下,深入民间,细致体察真情实况**,了解百姓最迫切的需求与最深切的恐惧。然后,**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甚至因人而异**。面对复杂万端的局面,有时需怀柔安抚,有时需铁腕震慑;有时需迂回婉转,有时需直截了当;有时需与光同尘,有时需激浊扬清。一切决策之最终依归,当是**社稷之实际安稳与百姓之真实福祉**此等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检验的‘实利’,而非任何虚幻的口号或个人的道德名节。”
最后,她语气沉静却蕴含着千钧之力,一字一句地总结道,仿佛将最重要的印玺交付于他:“**须知,真正的大忠,当是忠于这江山社稷的实实在在的安稳与黎民百姓切切实实的福祉,而非忠于某种虚无缥缈的理念、僵化死板的教条,或一己之清名虚誉。能达于实利、造福于民者,即便其手段看似不够‘纯粹’,甚至不为流俗所理解,亦不失其忠;反之,若徒有忠君爱国之虚名,而致生灵涂炭、国势衰微之实害,则其‘忠’字,亦需大打折扣,甚或堪疑。**”
陆昶闻言,霍然抬头,心中最后一点因传统道德观带来的迷茫与犹豫,被这番透彻骨髓、烛照幽微的分析彻底涤荡干净!仿佛无尽迷雾被一道强光劈开,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出一条虽然艰难却清晰无比的路径。今夜之谈,层层递进,由“利民”之根本,至“制度”之保障,再至“经权”之运用,为他构建了一个极其深刻、完整且极具现实操作性的政治哲学框架。这远非简单的为官技巧或权谋之术,而是直指统治艺术的核心与精髓。
他起身,肃然整理衣冠,对着谢安与谢道韫深深一揖,言辞恳切,发自肺腑:“安石公、道韫姑娘今夜教诲,如暗夜明灯,旷野惊雷,拨云见日,令昶茅塞顿开,获益终身,胜读十年之书!为政之道,在于牢牢把握利民之根本,精通通权达变之要义,深设稳固制度之基业,而非拘泥于个人虚名与纸上教条。昶必将此言深铭于心,镌之于骨,付诸于行,绝不敢负二位今日倾囊相授之金玉良言!”
谢安与谢道韫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欣慰与深沉的期许。棋枰之上,那枚刚刚落下的白子,在烛光与月光交映下,散发着温润而坚定的光芒。
棋局未终,茶香虽渐冷,但陆昶觉得,自己已然装载了最坚实、最珍贵的行囊——一颗历经淬炼、洞明世事且方向无比明确的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