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东晋风华 > 第112章 桓温疑窦

第112章 桓温疑窦(2/2)

目录

桓温眼神锐利,寒光闪烁,显然对此深有同感。

郗超继续道,声音愈发冷静,如同在剖析一盘与己无关的棋局:“**其三,亦是至关紧要之处。陛下与朝廷所真正忌惮、寝食难安者,岂是一陆昶耶?实乃明公您威加海内,手握重兵,又新立不世之功,已令至尊如坐针毡矣!**”他轻轻一点案几,强调道,“陆昶之才之功之势,在此刻,非但其自身取祸之源,更已成为加剧朝廷对明公猜忌的催化剂。”

他微微叹息一声,引经据典:“**昔日汉文帝何其明主,贾谊何等大才,然终‘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有时非是人主不明,贤臣不肖,实乃**迫于形势,不得不为**。贾谊之才,令绛、灌等老臣忌惮,其《治安策》更如利剑,令文帝亦感锋芒过露,故虽欣赏,亦需外放,以平众议,安朝局。”

他将目光投向桓温,意味深长地说道:“**如今之势,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明公此时强保陆昶,则正堕彼彀中。彼等必大肆渲染明公‘任人唯亲’、‘纵容部将’、‘心存僭越’,将陆昶之‘罪’尽归于明公之失。届时,朝廷猜忌更深,恐非但保不住陆昶,反将使我西府成为众矢之的,北伐成果亦可能因此而动摇,得不偿失。为大局计…**”

郗超没有再说下去,但他的意思已经无比清晰:**为了平息朝廷的猜忌,稳固自身的地位,避免授人以柄,有时候,不得不做出取舍。牺牲一个可能带来巨大麻烦的将领,哪怕是功臣,在冷酷的政治权衡中,也是一种“必要”的选择。这并非简单的对错,而是势之所迫。**

书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只剩下烛火摇曳发出的轻微噼啪声。桓温面色变幻不定,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他并非不欣赏陆昶的才干,也并非全然相信那些流言,但郗超的分析,冰冷而现实,如同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纷乱表象下的权力核心。贾谊的典故更是提醒他,即便是贤明如汉文帝,有时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最终,他眼中的挣扎渐渐褪去,化为一种深沉的、近乎冷酷的平静。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决断:“…知道了。景兴之言,老成谋国。继续密切留意建康动向,尤其是…王府的反应。”

郗超躬身应是,悄然退下。他知道,明公的心意,已然倾斜。那颗曾经耀眼无比的北伐将星,恐怕不得不暂时收敛其光芒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