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时间的意义(2/2)
正午阳光穿透竹窗格栅,洒在工作台上。小宇紧抿的嘴角终于舒展——经过多次调整,他成功磨出能顺畅转动的齿轮。他拿起刻刀,在齿轮侧面刻下自己的名字和日期,脸上露出满足笑容。恰在此时,自鸣钟敲响十二下,旋律如清泉流淌。学生们自豪地举起自己的作品——木齿轮、拓纹纸、刻着名字的铭牌,在阳光下汇成流动的光海。路过的张爷爷驻足微笑:“景明当年说'修钟就是在和时间做朋友',这些孩子都懂这个道理了。”
李奶奶端来热气腾腾的腊梅糕,发现每张拓纹纸上都多了一枚“时光传艺”朱砂印——顾云深在间隙刻就的印章,边缘转折与护本纹形成奇妙呼应。“腊梅糕要趁热吃才香甜,”她分发给学生们,“这跟学手艺一样,要趁着年轻抓紧学。时间不等人,但学到的真本事能跟着人走一辈子。”小宇咬了一口腊梅糕,眼睛一亮,掏出手机拍摄拓纹纸:“我要发给爷爷看!告诉他我今天修好了藏着他出生年代的老齿轮!”
暮色为传艺馆染上深蓝时,学生作品摆放在“时光修复区”中央展架上。二十枚迷你木齿轮串联的风铃悬挂在自鸣钟旁,晚风吹拂,齿轮碰撞发出细碎“叮铃”声,与钟摆的“沙沙”声交织,低吟着时间的秘密。沈砚辞将拓纹纸装订成册,在深蓝封面上题写“我们的时间故事”,落款处是所有学生的名字。顾云深轻抚册子扉页,在角落发现陈念用铅笔画的三棵小青檀树苗,旁注:“前辈”、“我们”、“他们”。这幅小小涂鸦,无声诉说着技艺如生命之树,代代延续。
月光爬过自鸣钟的珐琅钟面,将时间刻度映照得格外清晰。沈砚辞、顾云深和陈念并肩站在展架前,望着这些青春作品,心中充满感慨与满足。不远处,小柱子教新学生保养刻刀和量具,陈念为齿轮模型系上吉祥红绳;更远处,老街路灯渐次亮起,老周点心铺飘着腊梅糕甜香,张爷爷工作室的古老座钟与大厅自鸣钟遥相呼应。
顾云深轻靠沈砚辞肩头,耳畔是钟摆节奏与刻刀轻响:“以前总觉得时间如钟摆,冰冷单调。现在才懂得,时间是前辈的泛黄手札,是我们手中打磨的齿轮,是孩子们刻在木头上的痕迹......这些有形无形的点滴串联起来,才叫传承。”
沈砚辞更紧地握住顾云深的手,指尖蹭过对方掌心那道为修复宋代古卷留下的旧疤。那顾度与他手心的顾度、与自鸣钟铜身的顾度悄然融合,诉说着共同走过的岁月。
自鸣钟的黄铜钟摆永恒转动,齿轮上精密的护本纹在月光下泛着浅金光芒,静静映照展架上那些充满希望的年轻作品。这一切昭示着:时间的意义,不是钟表刻度的无情流转,而是一代代匠人信念与技艺的薪火相传;不是孤独的等待,而是并肩的坚守;是在双星破晓之后,一代代手艺人在时间长河中刻下的——永不磨灭的顾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