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老街的变迁(2/2)
时光在这里重叠,新与旧以最温柔的方式相遇。
石碑旁的青檀苗已经长到一人多高,正是去年周年纪念日种下的双生苗。护苗架的双梅榫被岁月磨得愈发温润,架上缠着学员们精心编织的竹制风铃,清风拂过,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你看这两根主干,\"温故指着相依而生的树干,树皮上隐约可见两道平行的纹路,像极了他和沈砚辞掌心的疤痕,\"赵伯说双生苗要'同根同养',就像咱们守着老街和手艺。\"沈砚辞握住他的手,竹戒的凉意透过掌心传来,与树干的温度交织在一起。
这棵树,见证着我们的相守,也见证着老街的新生。
正午的阳光渐渐驱散了晨雾,老街渐渐热闹起来。穿着汉服的姑娘在冷金笺体验铺前驻足欣赏,孩子们围着林小满学习雕刻迷你护本纹,海外学员举着手机拍摄老周揉面的娴熟动作,镜头里恰好框进了问渠斋的竹门。\"以前总怕老街变了味,\"温故靠在沈砚辞肩上,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现在才知道,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磨墨的香、蒸糕的甜,还有咱们守着的根。\"
原来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固守不变,而在于在变化中守住本质。
沈砚辞指尖轻轻划过他掌心的旧疤,忽然指向街角的新建筑——那是座竹制的\"传艺馆\",屋顶的瓦片仿照冷金笺的金纹,门楣上刻着\"温沈传艺\"四个大字,正是两人合写的笔迹。\"里面留了间'时光屋',\"他轻声说道,\"摆着爷爷们的旧工具、咱们的竹戒模具,还有林小满的第一块叶签,墙上的照片从修座钟拍到种青檀,再到现在的老街。\"
这间屋子,就像一颗时光胶囊,封存着所有的温暖记忆。
傍晚时分,老周的点心铺飘出腊梅粥的熟悉香气,街坊们和学员们围坐在新搭的竹制长桌旁,桌上的碗碟都印着精致的迷你护本纹。张爷爷举着腊梅酒,指着院中的青檀苗:\"当年我和秀芝在这老街成亲,钟摆响了十二下;现在老街变了,可这酒、这粥、这陪着咱们的人,都没变。\"温故和沈砚辞对视一眼,两人的指尖在桌下轻轻相触,竹戒相碰的清脆声响,混着风铃的悦耳声音,成了老街最温柔的背景音。
这声音里,有岁月的回响,也有未来的期许。
夜风卷着青檀叶的清香掠过老街,非遗街区的灯笼次第亮起,温暖的光线透过护本纹的镂空,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温故和沈砚辞并肩走回问渠斋,庭院里的青檀苗在月光下轻轻摇曳,枝叶的影子落在\"传艺合记\"的封面上,仿佛在书写新的篇章。\"明年春天,\"温故忽然开口,\"咱们在传艺馆开个'老街故事课',让街坊们给学员讲当年的事。\"
沈砚辞握紧他的手,望向灯火通明的老街——老人们在娓娓讲述过去的故事,年轻人在专注学习传统的手艺,孩子们在欢快地追逐着风铃。他忽然明白,老街的变迁从不是结束,而是像他和温故这样,把旧时光藏进新模样,让手艺有处栖身,让人情有处安放,让每一段岁月的温暖,都能在变迁中,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这盛开的花朵,既是对过往的致意,也是对未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