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共同的日记(1/2)
午后的问渠斋沉浸在一种静谧的氛围中,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青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从新加坡带回的帆布包静静躺在墙角,还带着赤道特有的潮湿气息。温故蹲在厚重的樟木箱前,仔细整理着此行的收获:华裔学员赠送的胡姬花绣片色彩艳丽,绣工精湛;星空下拍摄的冷金笺样本泛着微妙的光泽;那台经过改装的扫描仪则安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就在他一一检视这些珍贵物件时,指尖忽然触到一个硬壳本册。它被仔细包裹在一方褪色的蓝布帕子里,帕角绣着的护本纹与他袖口上的纹样如出一辙,仿佛在诉说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这帕子,像是从旧时光里递来的一封信,带着岁月的温度。
\"这是什么?\"他回头轻声唤道。沈砚辞正专注地为竹制笔架上油,小臂上的疤痕在阳光下泛着浅淡的光泽。听到呼唤,他放下手中的活计,缓步走来。
两人一起轻轻掀开蓝布帕子,都不由得怔住了——眼前是一本古朴的线装日记,封皮是磨旧的冷金笺,上面题着\"传艺合记\"四个字,笔迹一半是沈父的遒劲有力,一半是温爷爷的温润儒雅。
这熟悉的字迹,仿佛能听见他们当年的对话声,在时光深处回响。
\"从没见过这本,\"沈砚辞的指尖轻柔地抚过封皮上的金箔纹路,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应该是父亲和温爷爷当年合写的,藏在樟木箱最底层的暗格里了。\"他们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纸页上画着问渠斋的老腊梅树,树下两个青年正蹲在修复台前专注工作,旁边写着\"壬寅年冬,共修宋笺,砚父执刀,温父拂尘\"。
温故忽然轻笑出声,指着某页的批注:\"你看爷爷写的'沈敬言磨墨总偏浓,需兑三滴腊梅水才刚好',和你现在一模一样。\"那页旁还画着个小巧的墨砚,旁边标着\"三滴\"的记号,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场景。沈砚辞凑近细看,指尖点在另一行字上:\"温景明揭页时总忘戴指套,手被纸刺扎后,偷抹我的腊梅膏\",字迹旁画着个委屈的小人,手腕上画着道浅疤——与温故掌心的旧疤位置惊人地重合。
原来我们的影子,早已重叠在父辈的岁月里。这些相似的习性,仿佛是血脉中流淌的传承。
两人并肩坐在石凳上,专注地翻阅着这本珍贵的日记。阳光透过青檀树的枝叶,在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看到\"甲辰年春,为张老修座钟,沈敬言校齿轮,温景明补木壳,钟摆复鸣时,腊梅正开\"时,温故忽然抬头看向沈砚辞:\"就是张爷爷那台老座钟!咱们去年复修时,齿轮旁还留着你父亲刻的'补齿三枚'。\"沈砚辞握住他的手,竹戒轻贴着对方掌心的疤痕:\"日记里说'传艺者,先传心,后传技',爷爷们当年就是这样,咱们也是。\"
\"不如我们接着写?\"温故忽然起身,从修复台取来按古法精心裁制的新冷金笺,边缘还留着淡淡的腊梅香气。沈砚辞含笑点头,转身开始磨墨——墨锭是老陈新制的,特意添加了腊梅花蜜,与日记中提到的\"温氏墨方\"如出一辙。温故执起竹笔,蘸墨时笔尖微微一顿,在纸页角落先绘了个迷你的护本纹,又补了半朵并蒂梅:\"和爷爷们的日记呼应,咱们也留个标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