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修复师的荣耀时刻(1/2)
市文化馆的展厅里,光线柔和而庄重。冷金笺特有的幽微青光与宋刻本醇厚的墨香交织,营造出肃穆的氛围。顾云深站在聚光灯下,指尖隔着展柜玻璃,轻柔地抚过《宣和画谱》残本的轮廓。这册曾被\"圣殿之耳\"粗暴拆解的珍贵古籍,如今在她手中重获新生,金箔母矿调制的补纸与原纸浑然一体。连素来严谨的刘老先生验收时都赞叹:\"若非细察纹理,实难分辨新旧。\"
台下第一排,沈砚辞摩挲着爷爷传下的腊梅纹铜片;老周珍重地捧着一套苏州匠人联名敬赠的顶级羊毛笔;李警官身旁坐着考古队负责人,手中紧握着传国玉玺碎片的最新研究报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台上那位年轻修复师身上。
\"各位来宾,\"顾云深清越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展厅,\"在仪式开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样东西。\"她俯身从旧铁皮工具盒中取出一把黄铜镊子。镊子齿间还残留着细微的纸屑——那是当年在伦敦抢救宋刻本时留下的印记。\"这把镊子,是我爷爷顾景明先生毕生使用的工具。三十年前,他用它从'鸠鸟'组织的火海中抢出顾家第一册古籍;三年前,也是用它,我揭下了'圣殿之耳'的鹰徽碎片。它不只是一件工具,更是连接两代修复师、承载守护使命的'刃'。\"
随着她的话语,展厅大屏幕开始播放珍贵影像:顾景明在问渠斋修复古籍的泛黄照片;沈父日记中绘制的青铜器雷纹示意图;顾云深与沈砚辞在云台山寺解开机关的瞬间;黄山旧纸厂地窖发现传国玉玺线索的时刻......每一幅画面切换,都伴随着顾云深沉静的解说,娓娓道来这段跨越时光的守护传奇。
\"或许有人会问,耗费心血修复这些残破古籍,意义何在?答案就藏在这些纸页中——藏在爷爷'护文脉如护心脉'的叮嘱里;藏在沈伯父'辨纹护本'的坚守里;更藏在所有像老周、刘老这样为传承倾尽心力的同道者的热忱之中。\"
当画面定格在冷金笺制作工艺的特写上时,顾云深邀请苏州古法造纸匠人苏师傅上台。两人并肩立于案前,在全场注视下演示\"顾氏修复术\"的\"淬墨法\"。松烟墨在瓷碗中化开,注入清冽雪水,墨香与清气交融。苏师傅执起羊毛笔,饱蘸墨液,手腕沉稳地在竹纸上轻扫。笔锋过处,金箔与云母微粒渐渐晕染,凝成一片深邃的青色光华。台下响起细碎的惊叹,众人纷纷举手机记录这神奇瞬间。
\"这就是冷金笺,\"顾云深双手托起墨迹未干的笺纸,纸面流转着柔和内敛的光泽,\"它不只是一种纸,更是顾家世代相传的承诺——用最精细的功夫,守护最古老的本真。'圣殿之耳'想抢夺它的秘方,妄图制造伪古籍牟利。但他们永远不明白,真正的工艺精髓深藏于匠人的心手之间,蕴涵着'慢一点、再慢一点'的耐心与敬畏。这份由时间、专注与情感淬炼出的灵魂,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复制的。\"
这时,非遗协会的王秘书长稳步上台,手中捧着烫金荣誉证书和一枚银质徽章——徽章中央镌刻着\"古籍守护传承人\",边缘融合了腊梅风骨与青铜雷纹。\"经协会联合考古队、专家组共同评定,\"王秘书长声音洪亮,\"决定授予顾云深同志'国家级古籍修复师'荣誉称号,并正式认定'顾氏修复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激动的面孔:\"这份荣誉,不仅属于顾云深个人,更属于所有为守护中华文脉默默耕耘的守护者们!\"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沈砚辞眼眶微红——他想起第一次在问渠斋见到顾云深时,她对着爷爷的手札无声落泪,哽咽着说\"怕守不住家传技艺\"。如今,她坚定地站在光芒汇聚处,眼神清澈有力,如一株历经风霜的腊梅,傲然绽放。老周悄悄擦拭眼角,郑重地将手中那套新毛笔举高:\"丫头,拿着!这是苏州老伙计们用最好的料子、最细的心意做的。笔杆上刻着'顾沈共护'!以后你用这支笔修书,顾老哥在天上看着,必定欣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