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乃翁,大唐中兴了! > 第242章 跨海电报 千里传音

第242章 跨海电报 千里传音(1/2)

目录

格物院的“知识爆炸”余波未平,一场新的、更为奇妙的思维风暴,已在其最核心的密室中悄然酝酿。这一次,并非源自西使带回的典籍,而是源于杜丰那仿佛永不枯竭、总能于寻常处见惊雷的头脑。

密室内,烛光摇曳。杜丰、凌素雪、陈博士,以及几位精于磁石、铜铁之性的格物院博士围坐在一张宽大的木桌前。桌上没有复杂的仪器,只有几样看似寻常的物事:几块天然磁石(吸铁石),数卷不同粗细的铜线,几枚铁钉,一个用于指示方向的司南(指南针),以及几个杜丰口述、工匠勉强制作出来的简易电池原型——那是几个盛有稀酸(用醋代替)的陶罐,内部插入铜片和锌片(以较为纯净的金属替代),用导线连接起来。

“……磁石之力,可隔空摄铁,其两端特性迥异,吾等称之为‘阴阳’两极。”杜丰拿起一块磁石,吸引起一枚铁钉,“若以铜线缠绕铁棒,接通这‘伏打电堆’(杜丰对电池的命名),则铁棒亦会暂具磁石之性,可吸铁钉。而一旦断开连接,磁性便失。”

他一边说,一边亲自演示。当铜线接通电池两端,缠绕在铁钉上的线圈仿佛被注入了无形的力量,铁钉瞬间磁化,吸起了另一枚小铁钉。断开连接,磁性消失,小铁钉掉落。

陈博士等人看得目不转睛,他们早已习惯了杜丰时不时提出的新奇构想,但每一次亲眼见证,仍觉心神震撼。这“电”之力,比蒸汽更加虚无缥缈,却又如此真实可感。

“尚父,此现象……确实神奇。”一位专研磁石的博士喃喃道,“然,此与‘千里传音’有何关联?”

杜丰放下磁石,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低沉而清晰:“关联在于‘变化’与‘感应’。试想,若我们在长安设一装置,依特定规律,通过控制这电路的通与断,使一块磁铁随之吸合、释放。”他用手模拟着开关的动作,“而在洛阳,同样设一装置,其间以极长的铜线相连。长安之磁铁动,则电流沿铜线瞬间传至洛阳,驱动彼处之磁铁亦随之而动!”

他拿起司南,将其指针靠近那枚通了电便产生磁性的铁钉。“若在洛阳的磁铁旁,也置一司南指针。长安这边,以通断电流代表不同信号——譬如,一通一断为‘甲’字,两通两断为‘乙’字,预先约定编码。那么,洛阳那边观察指针偏转规律,岂不就能解读出长安传来的讯息?此讯息传递之速,近乎光闪,纵隔千里,亦如咫尺!此,便是我所言之‘有线电报’!”

“嗡”的一声,密室之内,所有人的大脑仿佛都被这石破天惊的构想狠狠撞击了一下。就连一向清冷自持的凌素雪,也微微睁大了美眸,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光芒。

千里之遥,瞬息传讯?!这已近乎仙神手段,完全超越了他们对信息传递速度的认知极限!驿站快马,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从长安到洛阳也需数日。而此物……竟能瞬息可达?

陈博士呼吸急促,胡须都在颤抖:“这……这……若真能成,则军情传递、政令通达、商贾讯息……将彻底改写!帝国疆域再广,亦如臂使指!”

巨大的兴奋之后,便是极度的审慎。这个构想太过超前,涉及的难题数不胜数。如何制作足够稳定、能长距离传输电流的“伏打电堆”?如何保证绵延千里的铜线不被腐蚀、破坏?如何设计一套严密高效的编码系统?如何放大那微弱的磁力效应,使其能清晰驱动指针或别的什么装置?

然而,杜丰的威望与过往的成功,赋予了这看似荒诞的构想以不容置疑的分量。在他的亲自指导下,一个代号“千里眼”的小型绝密项目,在格物院最深处的几间相连院落内迅速启动。参与此项目的,除了陈博士和那几位磁石、电学博士,还有将作监最顶尖的几位冶金、拉丝、绝缘材料处理的工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