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铁舰龙骨 海权新翼(1/2)
明州(今宁波)船厂,大唐帝国乃至整个东方最庞大、技术最精湛的造船基地,此刻正沉浸在一片前所未有的亢奋与肃穆交织的氛围中。巨大的干船坞如同巨兽张开的嘴,吞噬着从各地运来的上等巨木——岭南的柚木、南洋的铁力木,以及少量来自南溟大岛(澳洲)、质地坚硬奇特的桉木。空气中弥漫着桐油、沥青与新鲜木屑的混合气味,成千上万的工匠、学徒如同工蚁般忙碌,号子声、锯木声、锤击声汇成一片喧嚣的海洋。
然而,与以往任何一次造船都不同,这次在最大的一号船坞内进行的工程,透着一种迥异的、近乎金属般冷硬的气质。船坞中央,那初具雏形的巨大舰体龙骨,并非完全由木材构成。在关键的承重部位、水线以下易受撞击的区域,工匠们正按照将作监下达的最新、也是最机密的图纸,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块经过反复锻打、形状规整的熟铁板,用特制的巨大铆钉,牢牢地加固、包裹在厚重的木料之外。
阳光照射在这些尚未涂装、泛着冷冽青灰色光芒的铁甲上,反射出与周围温润木质截然不同的光泽。这是一种尝试,一种跨越时代的试探——建造一艘关键部位“铁木复合”结构的战舰。
“小心!对准榫卯!铆钉必须吃透!”一位须发皆白、脸上布满刀刻般皱纹的老船匠,声嘶力竭地指挥着。他干了一辈子木工活,双手摩挲过无数木材,对每一种木料的脾性都了然于胸。此刻,看着那些冰冷的铁块被强行“嫁接”到他视若生命的龙骨和肋材上,他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抵触与不安。
“鲁师傅,这……这铁甲覆木,当真能行吗?”一个年轻些的工匠忍不住低声问道,“木头会胀缩,铁板却是不动,时日一久,铆接之处岂不会松动?再者,如此多的铁件覆身,这船……还能浮得起来吗?”
老船匠鲁师傅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道:“上头下的令,格物院算过的数,杜尚父亲自点的头!你我能做的,就是把手里的活计做到极致,分毫不能差!”话虽如此,他眉宇间的忧色却并未散去。这违背了他数十年经验的做法,让他本能地感到恐惧。
与此同时,在船厂深处一间守卫森严的绘图室内,气氛则更加激进。墙上悬挂着一幅完全颠覆传统的设计草图——没有桅杆,没有帆缆,取而代之的是船体中后部一个巨大的、象征动力舱的标记,以及船尾一个奇特的、多叶片的螺旋状物体(螺旋桨)示意图。旁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关于锅炉尺寸、汽缸功率、传动比、预计航速……
几位从长安格物院机巧坊紧急调来的年轻博士,正与船厂最富想象力的几位船师激烈争论。
“必须放弃风帆!蒸汽动力提供的是持续稳定的推力,不受风向限制!这将是海战模式的彻底革命!”一位年轻博士激动地挥舞着图纸,脸上因兴奋而泛红。
“胡闹!”一位老船师拍案而起,“海上风云变幻,谁敢保证那劳什子蒸汽机永不故障?若无风帆备用,一旦机器停转,数千万斤的巨舰便是海上孤坟!再者,你这设计,锅炉、煤仓占据如此之大空间,还能装载多少兵员、火炮、补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