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李世民的抉择(1/2)
李浩望着大臣们离去的方向,心中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他深知,这一个月将是一场硬仗。回到府邸后,他必须立刻召集改革团队,共同商讨应对之策。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他深吸一口气,加快了脚步,朝着府门走去。
此时,朝堂之上,李世民并未急于起身离开。他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凝视着前方,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刚刚朝堂上的激烈争论。保守派大臣们言辞激烈,坚决要求停止改革,整顿团队,而李浩的解释虽有理有据,但改革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李世民深知改革对于大唐未来的重要性,若能成功推行,大唐必将走向繁荣昌盛,在这风云变幻的天下站稳脚跟。然而,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也如汹涌潮水,若处理不当,恐会引发朝堂动荡,危及大唐根基。他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陛下,”一旁的太监轻声提醒,“时辰不早了,是否该移驾回宫?”李世民微微摆手,示意太监退下。他的思绪依旧在改革与朝堂稳定之间徘徊。一方面,李浩所展现出的改革决心和能力让他颇为赞赏,改革在一些方面已经初见成效,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但另一方面,保守派大臣们所提出的问题也并非无中生有,商业改革中商户的亏损、教育改革里师资的匮乏,这些问题若不妥善解决,改革之路必将困难重重。
良久,李世民缓缓起身,在朝堂中踱步。他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仿佛在丈量着改革与保守之间的距离。他深知,自己必须做出一个抉择,既要确保改革能够继续推进,又要安抚朝堂上的反对势力。
终于,李世民停下脚步,目光坚定起来。他决定召见李浩,当面与他商讨改革事宜。不多时,李浩便再次匆匆赶来朝堂。见到李世民,他赶忙行礼:“陛下召见,臣惶恐。”李世民看着李浩,神色严肃却又带着一丝期许:“李浩,今日朝堂上之事你也看到了,保守派大臣们的反对声浪不小,改革中的问题你也不可掉以轻心。”李浩拱手道:“陛下放心,臣深知责任重大,定当全力以赴解决问题。”李世民微微点头:“朕认可你改革的成果,也相信你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但你要明白,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朕不能不顾及他们的声音。”李浩心中明白李世民的难处,说道:“陛下圣明,臣定会在一个月内妥善解决问题,给陛下和天下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也让那些质疑改革的大臣们无话可说。”李世民目光深邃地看着李浩:“一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你需对改革中的问题加以重视,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平衡各方,确保改革继续推进。”李浩感受到李世民话语中的分量,郑重说道:“臣遵旨。臣已在回府途中仔细思考,改革中的商业与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细化与执行。商业方面,臣会针对亏损商户制定帮扶政策,调整税收与市场准入规则;教育方面,加大师资招募与培养力度,同时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李世民听着李浩的阐述,神色稍缓:“如此甚好。但你也要注意,行事不可过于激进,以免引发更多事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安抚好各方情绪。”李浩点头称是:“陛下教诲,臣铭记于心。臣会与改革团队成员共同商议,制定详细的计划,稳步推进各项措施。”李世民拍了拍李浩的肩膀:“朕相信你。此次改革,关乎大唐兴衰,你切不可有丝毫懈怠。若能成功,你便是大唐的功臣。”李浩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李世民看着李浩坚定的眼神,心中稍感宽慰。他再次叮嘱道:“一个月后,朕要看到切实的改变。若改革问题依旧存在,朕虽有心支持,也难堵众人之口。”李浩深深鞠躬:“臣明白,定不负陛下期望。”
从朝堂出来,李浩只觉肩头的担子愈发沉重。但他心中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他深知,自己已没有退路,必须在这一个月内突破重重困难,让改革继续前行。
此时,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洒在皇宫的宫墙上,映照出一片金黄。李浩望着这余晖,深吸一口气,快步朝着府邸走去。他知道,改革团队的成员们还在等着他,一场紧张而关键的商讨即将展开。
而在皇宫的另一处,保守派大臣们也聚在一起,面色阴沉。陈大人冷哼一声:“哼,李浩以为说几句漂亮话就能蒙混过关?一个月,我倒要看看他能翻出什么花样!”其他大臣们纷纷附和,他们心中都在盘算着,如何在这一个月内继续给李浩施压,寻找机会彻底阻止改革。
与此同时,京城的大街小巷中,百姓们也在悄然议论着朝堂上的这场风波。有人对改革充满期待,希望能真正改善生活;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心改革失败会带来更多动荡。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氛围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