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改革举措初见效(1/2)
李浩在城楼上伫立良久,直到夕阳的余晖将整个长安城染成金黄。他转身走下城楼,心中已然有了几分应对之策。回到府中,他立刻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等亲信大臣,准备商讨下一步的计划,一场更为激烈的暗战似乎正悄然拉开帷幕。
众人围坐在书房的长桌旁,烛火摇曳,将他们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光影交错。李浩神情严肃,率先开口:“此次成功阻止李建成煽动闹事,算是为改革稳住了内部环境,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他必定还会有后续动作。当务之急,是加快改革方案的推进。”
房玄龄微微点头,目光沉稳:“殿下所言极是。如今内部稳定,正是推进改革的好时机。兴修水利一事,臣已安排妥当,工匠们已在各主要河流地段待命,只等殿下一声令下,便可动工。”
杜如晦也接口道:“开设学堂之事,师资与选址也都有了眉目。只是办学所需的书籍、笔墨等物资,还需进一步筹备。”
李浩思索片刻,说道:“物资之事,可让富商们出资赞助。他们在大唐的庇佑下生意兴隆,此时也该为国家出份力。至于兴修水利,即刻动工,务必保证工程质量,让百姓早日受益。”
几人又商讨了一些细节,直到深夜才散去。
此后的日子里,大唐各地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在李浩的指挥下,兴修水利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地上,民工们肩挑手扛,搬运着石块和泥土,号子声此起彼伏。清澈的河水顺着新修的水渠,缓缓流淌进干涸的农田,原本干裂的土地得到滋润,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们望着这一幕,眼中满是喜悦,纷纷称赞改革的好处。
与此同时,开设学堂的计划也顺利开展。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学堂在各地建成,孩子们背着崭新的书包,欢笑着走进学堂。课堂上,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老夫子们摇头晃脑地讲解着儒家经典,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家长们看到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对改革的支持度愈发高涨。
随着这些利民项目的实施,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市场上,物资日益丰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改革带来的种种好处。
这日,朝堂之上,气氛与往日大不相同。大臣们不再是满脸忧虑,而是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一位大臣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如今改革举措初显成效,兴修水利让农田灌溉无忧,开设学堂更是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臣以为,此乃大唐之幸,百姓之福。”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臣等附议。”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看向站在一旁的李浩,眼中满是赞赏:“李浩,你此次功不可没。改革能有如今的局面,皆是你的努力。朕决定,赐予你更多的权力和资源,望你继续推进改革,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
李浩赶忙跪地谢恩:“陛下信任,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