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夜宿黄河边(1/2)
黄河的涛声在黑夜里格外汹涌,卷着深秋的寒意,拍打着岸边的泥沙。叶青云背着那口沉甸甸的铸铁锅,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新兵队伍后面,裤脚早已被岸边的露水打湿,冷得像裹了层冰。锅沿硌着他的肩膀,旧伤处传来阵阵钝痛,每走一步,铁锅就 “哐当” 撞一下后背,像是在提醒他 —— 从今往后,这口锅就是他在军营里的 “武器”,也是他活下去的依靠。
“都快点!天黑前必须扎好营!” 带队的老兵在前面吆喝,手里的火把映亮了他脸上的皱纹,“谁要是掉队,就自己在黄河边喂狼!”
队伍里没人敢应声,只有脚步声、喘息声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混着黄河的水声,在夜色里格外刺耳。叶青云抬头望了望,只见远处的天空暗得像泼了墨,几颗疏星挂在天边,冷风顺着衣领灌进去,冻得他打了个寒颤。他想起了吴店村的夜晚,虽然清贫,却有王二妮点的油灯,有李道然抽旱烟的火光,而这里,只有冰冷的黄河水和不知通往何方的黑暗。
好不容易跟着队伍在黄河边的一片空地上停下,叶青云刚想把背上的铁锅放下来,就被老兵喊住:“那个背锅的!别愣着!赶紧搭灶台,今晚要煮热粥,要是让兄弟们喝上凉的,看我怎么收拾你!”
“是!” 叶青云连忙应着,忍着肩膀的酸痛,把铸铁锅放在地上。锅身足有半人高,黑乎乎的锅壁上结着厚厚的油垢,掂在手里至少有三十斤重 —— 这就是他的 “装备”,比其他新兵的木棍、镰刀还要笨重。他和另外两个负责伙房的新兵一起,找了几块石头垒成简易的灶台,又跑去远处的树林里捡柴火。
冷风越刮越紧,吹得树枝 “呜呜” 作响,像是在哭。叶青云抱着一捆柴火往回跑,路过黄河边时,忍不住停下脚步。浑浊的黄河水在夜色里泛着暗黄色的波光,远处隐约能看到军营的篝火,像星星一样散落在黑暗里。不知怎的,一句诗突然从脑海里冒出来,带着边塞的苍凉与悲壮: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他以前教学生时讲过的王之涣的《凉州词》,当时只觉得诗句豪迈,可此刻站在黄河边,身处即将开战的边境,才真正体会到诗里的悲凉 —— 黄河滔滔,孤城耸立,春风吹不到的边塞,只有无尽的寒冷与战乱。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像诗里的 “孤城” 一直坚守下去,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 “春风” 吹度的那一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