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瘸驴背上的身份觉醒(1/2)
瘸驴的蹄子踩在乡间土路上,每一次颠簸都像钝刀在叶青云(叶圣)的臀上反复切割,剧痛顺着脊椎往上窜,却在抵达天灵盖时,撞上了一股突如其来的记忆洪流 —— 不是他熟悉的粉笔灰与教案,而是属于 “叶圣” 的、带着墨香与酒气的人生片段。
他猛地闷哼一声,眼前瞬间闪过破碎的画面:泛黄的宣纸铺在吱呀作响的木桌上,一支磨秃的毛笔悬在半空,墨汁滴落在纸上,晕开一小片黑斑。紧接着,四句诗像刻在骨子里似的钻进脑海,字句清晰得仿佛刚被人念过:“秋风起,人生本是打秋风,聚散浮萍各西东。且把霜寒温作酒,醉看明月照枯荣。”
这是叶圣写的诗。
记忆里,原主握着笔的手骨节分明,指腹沾着未干的墨,眼神里藏着几分不得志的怅然。原来这个整日醉酒的落魄书生,并非一无是处 —— 他曾在夏夜的瓜棚下,就着月光写满半本诗集;也曾在庙会的诗会上,凭一句 “雨打芭蕉声作韵” 引得众人叫好。只是后来,乡试落榜的打击像块巨石压垮了他,再加上日日被邻里嘲讽 “读书无用”,才躲进酒坛子里不肯出来,把一身才气都泡成了酒气。
“呃……” 胃部突然一阵翻江倒海,叶青云想撑着驴背坐起来,却被臀上的伤口拽得倒抽冷气。不是宿醉未醒的恶心,而是脑震荡带来的眩晕 —— 公堂的板子不仅打裂了皮肉,还震得他脑子发懵,此刻记忆碎片疯涌,更让头痛如裂,眼前的庄稼地开始旋转,连牵着驴绳的王二都变成了两个模糊的影子。
更多记忆紧跟着涌来,带着烟火气与生活的琐碎:
画面里出现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的汉子,手掌粗糙得布满老茧,正拿着刨子打磨一块木头,木屑纷飞间,他抬头喊了声 “圣儿,过来试试这新做的板凳”—— 这是叶圣的父亲,李道然。记忆里,李道然从不是什么文人,而是吴店村手艺最好的木匠,谁家嫁女儿要打嫁妆、谁家的犁耙坏了要修,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为了给叶圣凑学费,他曾连续半个月熬夜做嫁妆,眼睛熬得通红,却把赚来的碎银子仔细包在布兜里,塞给儿子时只说 “好好读书,别像爹一样一辈子握刨子”。
接着是个围着蓝布围裙的妇人,正蹲在灶台前烧火,火苗映得她脸颊通红,手里还攥着半个窝头,时不时往灶膛里添一把柴火 —— 这是叶圣的母亲,王二妮。她没读过书,说话带着吴店村的土味,却把家里唯一的鸡蛋留给儿子,自己常年啃着掺了糠的窝头。记忆里有个冬天,叶圣读书到深夜,王二妮怕他冻着,把自己的棉袄拆了,重新絮上新的棉絮,缝补时手指被针扎得冒血,却笑着说 “穿上暖和,读书也有精神”。
原来叶圣并非无父无母的孤家寡人,他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长大的。李道然和王二妮,一个靠手艺,一个靠种地,把几亩贫瘠的薄田种得尽量丰产,把木匠活做得细致周到,硬生生凑钱送他去村上老先生的学堂。可原主偏生不争气 —— 小时候在学堂里偷摸睡觉,先生戒尺打在手心,他转头就跑回家哭着要糖吃;长大了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肯帮父亲刨木头,也不愿帮母亲拾麦穗,整日躲在屋里要么写诗要么喝酒,把 “啃老” 当成了理所当然。
“呕……” 胃部的恶心感越来越强,叶青云侧身趴在麻袋上,一口酸水吐在路边的草丛里。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王二总骂叶圣 “窝囊废”—— 原主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青楼买醉,把李道然熬红的眼睛、王二妮冻裂的双手都抛在脑后,连去年乡试落榜后,都是李道然默默去镇上给他买了坛酒,只说 “没事,明年再考”。
瘸驴突然踩进一个泥坑,剧烈的颠簸让叶青云眼前一黑,记忆却还在继续:有次李道然帮邻村修房,从房梁上摔下来崴了脚,躺了半个月不能干活,家里断了收入,王二妮只能偷偷去镇上卖鸡蛋换米。可叶圣呢?他竟拿着母亲攒了半个月的鸡蛋钱,去酒馆买了两壶酒,醉醺醺地回家,还跟父母吵着 “读书人的事,你们不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