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医馆诊脉,戏忠喝药不喝酒(2)(1/2)
“病患自言,气短易喘,咳嗽频频,肢冷畏寒,稍动则有汗。夜间难卧,需倚物而息。”
“探其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则细弱,此属脉浮无力。主表证有邪在上,阳气两虚之兆。综合脉证,断为肺气虚弱,宣发失司,以致肺虚咳喘。”
张伯祖听得连连点头,“四诊合一,有何定论?”
张仲景谨慎地说道,“当是外有寒邪束表,内有水饮停聚,合‘外寒里饮’之症。寒邪入体致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水饮停聚致肺有溃疡,气息壅阻,咳喘不止。”
“好!你先对症拟个方子。”
张仲景却有些犯难,“老师,麻黄汤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但对症乃是无汗而喘、脉浮紧,脉象不合。”
“故此,徒儿改了配方,以麻黄杏仁甘草为主,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
“可疏风宣肺,止咳平喘,对症发汗力缓、咳嗽痰多、胸满气短。”他将纸张推给张伯祖,“请老师定夺。”
张伯祖满意地笑了,这诊断与自己差不多,再有几年便可以出师行医,只是开方尚且还差点火候。
他拿起方子,点评起来,“麻黄汤药性凶猛,乃辛温发汗之峻剂。病患稍动则汗、阳气两虚,需要慎用,以防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改良配方中,麻黄杏仁甘草,三味主药药性相拗,不如便叫它三拗汤,比之麻黄汤相对温和,见效也更慢。”
“如今已是六月末,七月流火,天时始秋,天气即将转凉。而病患又自言,冷热骤变时咳喘严重,故此三拗汤也不适宜。”
张伯祖翻开一册医书,张梁有些没眼看,那正是自己从系统兑换的《伤寒杂病论》,原作者就是张仲景。
“仲景,你且看此处,<伤寒论>中已有成方,正对病患此症。”
张伯祖将“小青龙汤”的药方指给徒弟看,张仲景接过医书,念念有词,
“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对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饮喘咳,不得平卧,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他将医书轻轻放下,眉间仍带着困惑,“老师,医典有载,小青龙汤对症当为无汗。可这位病患自述稍动即汗,这…”
“痴儿!”张伯祖轻斥一声,眼中却无责怪之意,“你且看看,此刻病患额上颈间,是有汗还是无汗?”
张仲景凝神细观,不由得恍然大悟,“无…无汗。”
“这便是了。”张伯祖捻须缓缓说道,“稍动即汗,是因阳气两虚所致。阳虚者卫外不固,故易自汗;气虚者津液失摄,故多汗。医书不可不读,却也不可读死了。”
“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弟子愚钝,请老师责罚。”张仲景躬身一礼。
张伯祖摆摆手,“老夫罚你作甚,我在你这个年纪,见识尚不及你。如今既已辨明,便以小青龙汤主之。”
“急则治其标,先以小青龙汤加减,以外散风寒,内化水饮,温肺降逆,以平咳喘。旨在祛除实邪,通畅气机。”
“缓则治其本,待外寒得解,痰饮渐去,咳喘平复后,转以补肺汤为主方,重在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滋养肺阴,以复其元气,强健根本,防止病势复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