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高朋满座,堂中半是颍川客(3)(2/2)
荀衍笑道,“于鼎镬之间见大道,三郎境界非凡,高我何止一筹。”
钟繇醉心书法,在两人聊天的空当插话,“多日不见,我于楷书一道,又有心得,不知何时能与三郎切磋书法。”
明天要观摩水军操练,肯定没时间。
“不若后天,钟兄意下如何?”张梁指了指蔡珂,说道,“这位蔡公子,家学渊源,一手飞白体与八分书,尽得蔡议郎真传,钟兄明日可先与蔡兄交流。”
钟繇向蔡珂拱手致意,追问道,“明日呢,明日为何不可?”
魏超解释道,“钟兄莫急,明日曲阳首次操练水军,我等皆会前去观摩,说不得还要参与其中。”
荀彧听到水军操演,眸光微亮,“三郎,不知我等可能一同前往观礼?”
张梁是求之不得,能把人吸引过来,再留下自然是最好。
他笑着说,“自然可以,先去县衙领取通行文书与令符即可。”
他看向戏忠,今天他的情况还不错,并没有过多咳嗽,“戏兄,一会儿你与我去医馆,请几位神医给你诊脉。”
戏忠点头,他此行的一个目的就是来求医问药。
刘复自告奋勇,“去县衙办文书之事,便由我来处理吧,要去军营的,来我这里,咱们一会儿就过去。”
几名颍川年轻人围拢过来,小声与刘复商议着。
辛毗与繁钦两人走近前来,拱手问道,“张公子,不知在何处能借阅算经?”
“书社就在县牙旁,”张梁指了指刘复,说道,“可与刘公子同去,正好有一名术算能人,这些天正在曲阳,不妨与之切磋一二。”
辛毗与繁钦对视一眼,面带喜色。
涉猎农事的任峻与枣袛也凑了过来,询问高产粮种土豆红薯之事。
张梁心念微动,说道,“=粮种乃郑学门徒国渊所献,与家兄一同培植。前些时日粮食丰收,产量之高堪称祥瑞,他已携粮远赴洛阳,二位若是有心,可在曲阳稍作逗留,待他回来。”
枣袛问道,“不知亩产几何?既然国渊不在,令兄可否赐教,为我等解惑?”
张梁早已备好说辞,“家兄如今身为曲阳令,每日公务缠身,恐怕是无暇农事。”他话锋一转,说道,“若是诸位不介意国渊郑学门徒身份,倒是可以与他详谈。”
他有心提出国渊,一则是为了试探众人对郑学的态度,二则是不想让大哥与普通人过多接触。
“我正有不少疑问要请教。”枣袛欣然答应,“既如此,我便在曲阳静候佳音。”
任峻感慨道,“不曾想郑学中人,除去经学之外,在农事之上竟还有如此建树!”
“岂不闻三郎所言,”荀衍笑道,“万物皆可入道,士农工商俱是修行。只是可惜,康成公被禁锢于高密,不得一见。”
钟繇闻言面有忧色,“休若,以郑学眼下处境,我等还是避嫌为佳。”
荀衍却是毫不在意,“元常兄此言差矣,我荀氏何曾惧过党锢之事?若是国渊在此,我定要与他秉烛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