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死守白虎关(1/2)
赵弘文沉默片刻,缓缓道:“宗主,并非我不愿相助。只是此事太过重大,没有确凿证据,我贸然上报,不仅不会有人采信,反而可能打草惊蛇,甚至引火烧身。”
“平江县距枣阳不远,若是真有这般阴谋,牵连甚广,我一个九品户书,实在难以撼动。”
独孤剑脸上闪过失望,随即又燃起一丝希冀:“赵大人的意思是,只要有证据,你便愿意出手?”
“不错。”赵弘文点头,语气坚定,“只要你能找到大族筑坝、河神血祭的实证,我不仅可以将此事上报县令大人,还能联络朝中相识的御史人脉,一同推动彻查。”
“毕竟此事关乎万千百姓生计,若是属实,绝不能任由他们如此作恶。”
独孤剑眼中重燃光芒,起身拱手:“好!赵大人此言当真?我这便返回平江,定要找到确凿证据!”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赵弘文回礼道。
独孤剑不再多留,转身便向门外走去,青色身影很快消失在街巷尽头,脚步决绝,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赵弘文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已然信了三分。
平江县的灾情,他在户房翻阅各地卷宗时也曾见过记载,十年五灾的确蹊跷。
只是没有证据,他绝不会贸然行动——他本就不是舍己为人的性子,但若此事不牵连自身,又能为民除害、积攒功德,倒也不妨一试。
返回宅院时,赵雨柔还守在石案边,见他回来,立刻迎上前:“大兄,那宗主走了?他找你做什么呀?”
“是来求助的,关乎另一个县的百姓。”赵弘文简单解释了一句,目光落在玄龟蛋上,只见蛋壳的光晕愈发柔和,隐约能听到内部传来细微的搏动声,显然灵龟血的效用正在显现。
他心中安定不少,转身向书房走去。
军功兑换的事情不能耽搁,举人注解的《论语》真迹至关重要,得尽快前往布政司办理。
至于平江县的事,便等独孤剑带来证据再说吧。
~~~~~
一晃半年光阴倏忽而过。
玄龟山脉的外围山坳间,如今已被一片金色稻浪覆盖,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夏收已近,这是枣阳县开垦山地梯田后的首个丰收季。
而枣阳县有这么大的成果,而郡城那边同样不甘寂寞,彭家崩塌的余波终于耗尽。
各方已经瓜分了应得的战果,此时也派了人手下来视察,毕竟枣阳县这么大的成果,上面的人不可能看不见。
县令不知为何推脱了此事,赵弘文作为最大的功臣,也就成为了枣阳县这边的对接人。
赵弘文身着青色官服,陪着州同知沈宏缓步穿行在田埂上,身后跟着数名随从,其中一人身着墨色劲装,眼神锐利,正是沈宏的副官周凯。
此人自踏入枣阳县起,便神色倨傲,看向赵弘文的目光带着几分不屑。
“沈大人,这山间梯田共计开垦二十万亩,皆是近两年组织流民所拓。”赵弘文沉声汇报:
“只因新田初垦,缺乏气运蕴养,目前多为劣等田,亩产堪堪三斗。百姓单靠耕田难饱腹,好在旱情缓解,农闲时可去码头市集打零工补贴家用。”
话音刚落,周凯便冷哼一声,抢先开口:“赵户书这话未免太过敷衍!劣等田亩产三斗,与废田何异?朝廷拨下的垦荒银粮可不是让你这般应付的,莫不是中饱私囊,才让百姓只能靠打零工度日?”
赵弘文脚步一顿,神色平静地看向周凯:“周副官此言差矣。枣阳县山地贫瘠,拓荒之初需先清理碎石、改良土壤,每亩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超平原熟地。”
“朝廷拨下的银粮,尽数用于购置农具、赈济流民,账目清晰,可随时查阅。至于打零工,乃是码头市集商贸兴旺所致,百姓多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
沈宏抬手制止了周凯的反驳,俯身拂过稻穗,眼中带着思索:“周凯,莫要妄下断言。赵户书能在荒山中开辟出这般规模的田地,已属不易。”
他转向赵弘文:“但周副官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亩产三斗终究偏低,赵户书可有后续打算?”
“自然有。”赵弘文点头,“待夏收后,县衙打算从县中商税中抽取三成,化作气运浇灌新田,逐年改善土壤肥力。同时推广新式农具与耕种之法,预计三年后,亩产可提升至五斗以上。”
周凯仍不服气,又道:“空口白话谁不会说?赵户书怕是想拖延时日,等任期一到便拍屁股走人,将烂摊子留给后人吧?”
“副官说笑了。”赵弘文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递上,“这是未来三年的垦荒规划,包括气运分配、农具改良、农技传授等细则,皆有具体章程。况且枣阳县是我的故乡,我岂会置之不理?”
沈宏接过图纸翻阅片刻,眼中露出赞许:“规划详尽,思虑周全。赵户书有心了。能养活数万流民,又拓荒二十万亩,已是大功一件。假以时日,枣阳县升任大县,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
周凯见沈宏表态,虽仍有不甘,却也不敢再贸然发难,只能悻悻闭嘴。
“大人过誉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下官应该做的!”
沈宏微微点头,再次巡视起来。
……
下午。
一行人前往码头市集,沿途商铺林立,南来北往的客商摩肩接踵,装卸货物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半年间,码头历经三次大修,如今已扩建出三座新码头,停泊的漕船绵延数里。
“如今码头日均吞吐量已达万石,大江上下游的州府,皆将枣阳视为重要中转站。”赵弘文指着繁忙的景象介绍,“南方的丝绸茶叶、北方的皮毛药材,在此皆可购得。市集商税已占县中赋税四成,百姓在此做工,月钱足有二两,远超耕田所得。”
沈宏连连点头,正欲细问,周凯却突然指着码头角落一处简陋的棚屋:“赵户书,此处为何还有流民栖身?莫不是你苛扣赈济物资,让百姓无家可归?”
赵弘文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淡淡道:“那是临时安置的外来客商与短工,并非流民。枣阳县已为本地流民修建安置房,周副官若有疑虑,可随我去城郊安置点查验。至于赈济物资,账目皆存于户房,副官尽可查阅,若有半分苛扣,我愿领受责罚。”
这番不卑不亢的回应,让周凯一时语塞。沈宏见状,笑着打圆场:“赵户书办事稳妥,周某只是心直口快,赵户书莫怪。”
临别之际,赵弘文备好薄礼相送,沈宏却忽然按住他的手,目光温和:“赵大人不必多礼。两年前,多谢你出手相助,为我保下犬子性命。这份恩情,沈某一直记在心上。”
赵弘文心中一动,瞬间想起两年前在郡城随手帮助的寻医小女孩,那女孩当时逃入的府邸,正是沈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