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建设政务透明指数(2/2)
平台不是装饰,是刀。组织部第一次把干部画像与透明指数打通,谁在关键时刻下降,谁在关键时刻上升,曲线会说话。广城一位老处长在轮岗后站稳了副位,失败样本公开课讲得清楚,群众分回升,他的画像从灰转暖。湾南三名窗口官在一次容灾自检中踩线,回执补到位,曲线恢复,画像边缘不再发虚。岭北的赛道官把工艺口写成标准条目,下载量第一,画像的底色点亮,通过平台的光照到了他的肩上。
平台也接入了四九城观摩周的端口。外省下载模板,系统反问三句:影像在哪,回执在哪,编号在哪。有人上传漂亮表格,却拿不出原始影像,被分级器判到橙档。有人只上传数据,不上传群众回执,被判到黄档。复制不是复印,平台把这句话活生生变成一面镜子,让每个人都看清自己的轮廓。
为了避免走偏,平台首页同时挂上“暂不可复制清单”。三条红区被加粗:财力赤字、数据断点、干部体制未校准。任何一条存在,都建议先练管道与人,再谈项目与钱。劝退比拉拢更负责,这句话被放在醒目的位置,提醒每一个跃跃欲试的人,节拍要对,骨头要硬。
透明指数的配套手术也开始。公务接待审计从表格改成影像对照,时间、地点、人数、菜单、发票、签字一一对应,涂改就会拉红框。工程结算从纸面测算改到现场回传,尺与影像同步,少一厘米就会报警。干部日常从签到改成实绩,谁把老人版入口再推半步,谁把拒签依据再白一点,谁在群众留言下亲手写了回执,这些细碎的动作被当作真正的资本。
平台上线后的第一份周报只占一页。上半页列出三城关键指标与两处异常,下半页是红黄红卡榜。红榜两名,黄榜三名,红卡一人。红榜备注写把老人版入口再减半步与章程绑定路标,黄榜备注写容灾脚本仍需优化与清单同步滞后,红卡备注写编号涂改与处分节点。周报没有形容词,数字与时间像石子一样沉在纸上。
平台也给了凡星投资更稳的抓手。凡星把自家流程卡接入透明指数,里程碑拨付、分户验收、贴息到账、退出路径,每一项都能被公众点开。托底不靠口碑,靠回执与影像。湾南一个老厂的宿舍改造在平台首页挂了一天,工人拿到新钥匙的短片被顶到热点,评论区第一次不问官话,只问哪里还有房间空出来,哪里有带新风的房。
平台上线的第三天,四九城再次来电,要求把“失败样本公开课”固化进平台菜单,作为观摩周首项入口。改革办连夜加了一个图标,点击就能看到谁在讲,讲了什么,哪里错了,如何改的。那一页的观看数飙升,许多人第一次看见干部把自己的错摊在群众面前,不是读检讨,而是拆路径、拆脚本、拆心态。
平台把流言压进了角落。有人在网上喊新形式主义,组织部没有回骂,只把当日两条降档的编号与闭环时间贴到首页,十五分钟与八分钟在评论里占了高位。事实在此,节奏就塌,噪音自然散。
透明指数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李一凡把三句提醒又写在白板边:规则长牙,生态长根,群众给分。他要求把平台的数据口开放到更多场景,地铁站的疏导屏、医院的导诊台、学校的入学登记,都可以用相同的三把尺。群众看到的不是面子,是骨头;干部拿出的不是口号,是时间与回执。
夜里,首页仍亮着三行体检。闭环用时中位数比上线首日压低了一截,群众回执达成率与影像完整率上挑了一点。问题地图干净得不像样,但平台没有把它藏掉,而把昨日两个黄点变成淡绿,旁边附上了处置链路与作业者自述。屏幕前,有人停下脚,有人拍照,有人在留言区写下一句扎心的短评:这回,信任走在了前面。
李一凡关掉会议室的最后一盏灯,把行程本压在平台的纸质索引上。索引页角折出一个小角,露出四个字:继续上墙。平台会不断被挑刺、被复盘、被打磨,尺度越清,队伍越稳,群众越安。走廊尽头只留值守灯,像一枚钉子,把这一页钉在了岭州的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