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学术局里的双向解围(1/2)
周六的夜晚,城市华灯初上。一家隐于老巷深处的私房菜馆里,昏黄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温暖的光晕。推开一扇雕花木门,包厢内茶香袅袅,与桌上几道精致菜肴的热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陆时砚的几位大学同窗围坐在红木圆桌旁,皆是历史学界小有名气的学者。他们从古籍校勘的疑难字句,聊到近期考古新发现对现有理论的冲击,再谈到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满室皆是严谨而深奥的专业术语,仿佛一场小型的学术沙龙。
苏念安静地坐在陆时砚身侧,身上穿着一条款式素雅、质地柔软的浅杏色连衣裙,脸上化了精心修饰却不着痕迹的淡妆。出门前,她还在镜子前反复练习过从容得体的微笑,希望自己能在他的朋友面前表现得大方自然。然而,真到了现场,亲耳聆听这些早已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那些陌生而艰深的学术名词如同无形的壁垒,让她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局促。她双手捧着微烫的白瓷茶杯,努力集中精神,试图跟上他们跳跃的思维和深邃的讨论,偶尔在话题间歇时点头报以微笑,却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契机插入谈话。隔行如隔山,此刻她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时砚,”坐在对面的张教授放下手中的青瓷茶杯,目光转向陆时砚,语气带着学者间特有的探讨意味,“听说你近期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明清民俗这一块?我仔细拜读了你上个月发表的那篇关于江南岁时节令的论文,观点确实新颖,很有启发性。不过……”他略作沉吟,指尖轻轻点着桌面,“你文中重点提出的‘民俗文化的当代转化与活化’这一路径,立意固然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是否会因为过于追求‘年轻化’、‘时尚化’,反而丢失了民俗本身那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最本真的韵味和精神内核呢?”
陆时砚神色平静,刚要开口阐述自己的观点,坐在张教授身旁、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李教授,却忽然将目光转向了安静坐在一旁的苏念,脸上带着和蔼却又略带探究的笑容,打趣道:“时砚,我记得你这位小女朋友,是在一家很不错的公司做策划工作的吧?年轻人嘛,脑子活络,接触的新鲜事物多,说不定对我们这些老古董争论的‘当代转化’,能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想法呢?小苏啊,要不你也来说说看?”
这话一出,原本集中在学术讨论上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到了苏念身上。她心里猛地“咯噔”一下,像是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指尖无意识地收紧,捧着茶杯的指节微微泛白,脸上努力维持的笑容也难免显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她确实听陆时砚在家中书房,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和她聊起过这个研究方向的大致构想,但那些终究是碎片化的倾听,若要她在这样一群学养深厚的专家面前,就一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发表看法,实在是有些底气不足,生怕说错了什么,显得浅薄,反而让陆时砚难堪。
就在她心绪微乱,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点名”时,一只温暖干燥的大手在桌下悄然覆上了她微微蜷起的手,轻轻握住。陆时砚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稳稳传来,像一股镇定人心的暖流,瞬间抚平了她心底的波澜。他抬眼看向众人,神色自若,语气平和而自然地接过了话头:“念念确实在我的研究过程中,给过我不少跳出框架的灵感。”他先是肯定了一句,随即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更广阔的层面,“比如之前我们闲聊时,谈到现在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的古风文创现象,她就曾提到过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见地——她说,关键在于‘用现代人熟悉和喜爱的审美语言与形式,去巧妙地包裹和呈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其实点明了一个问题,民俗文化的传承,其生命力或许并不在于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机械复刻,而恰恰在于能否找到那个能让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从心底里愿意接受、认同并主动传播的‘接口’和方式。”
他说到这里,微微侧过头,目光落在苏念脸上,那眼神里充满了全然的信任与温柔的鼓励,仿佛在告诉她“别怕,说你想说的”。“念念,”他声音放缓,带着引导的意味,“你上次和我提到的那个故宫文创的成功案例,我觉得就很能说明问题,不如和大家分享一下?”
苏念先是怔了一下,随即立刻明白了陆时砚的用意。他并非真的要她参与深奥的学术辩论,而是在体贴地为她搭建一个台阶,将话题巧妙地牵引到她所熟悉和擅长的、与文化策划和市场传播相关的领域。她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被注入了勇气,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她抬起眼,迎上几位教授的目光,脸上重新绽开从容的微笑,接口道:“李教授,张教授,您二位太抬举我了,学术上的问题我确实懂得不多。不过从我工作的角度,也就是策划和市场的角度来看,确实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比如前几年故宫推出的一系列彩妆产品,特别是那几款爆火的口红,它们的设计就很巧妙——把故宫馆藏的经典传统纹样,比如缠枝莲、海水江崖这些,通过现代技术精准地印制在口红膏体上,或者将纹样转化到包装设计上。这样一来,产品既保留了非常纯粹和精美的传统文化元素,视觉上又完全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对‘国潮’、‘高颜值’的审美追求,所以一经推出就销量惊人,甚至引发了社交平台上的热议和自发传播。”
她一旦进入自己熟悉的领域,语速便自然而然地流畅起来,眼中也渐渐恢复了平日里的那份自信与神采。“再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古风题材网络游戏,或者是一些互动体验类的应用程序,它们常常会把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比如七夕乞巧、中秋拜月,或者是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比如皮影戏、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巧妙地改编并融入到游戏的主线剧情或者支线任务当中。玩家为了推进游戏,解锁新章节,就会主动去了解这些民俗知识,在娱乐和探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触并记住了传统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其潜移默化的效果,有时候可能比单纯的书本知识灌输要好得多。”
她侃侃而谈,又举了几个近期市场上比较成功的文化跨界合作案例,分析其背后的传播逻辑和受众心理。包厢里的几位教授起初或许只是带着几分宽容和好奇倾听,渐渐地,神色都变得认真起来,不时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张教授更是抚掌笑了起来,语气中带着赞赏:“有意思,真有意思!小苏说的这些案例,确实提供了一个我们平时在书斋里不太容易关注到的视角。年轻人的想法和喜好,果然是市场风向最直接的晴雨表。时砚啊,”他转向陆时砚,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你这可真是捡到宝贝了!以后咱们这帮老家伙的研究要是再遇到什么瓶颈,钻了牛角尖,还真得多和小苏这样的年轻人聊聊天,换换脑子,说不定就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思路来!”
苏念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下意识地转头看向陆时砚,正好对上他含笑的眼眸,那里面清晰地映着她的身影,盛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与骄傲。他在桌下轻轻捏了捏她的手,那细微的动作仿佛在无声地说:“看,你做得非常好。”
饭局的后半段,随着几杯清茶下肚,气氛愈发轻松融洽。话题不知不觉从严谨的学术探讨,转向了更生活化的领域。李教授忽然叹了口气,聊起了自己刚上大学的儿子,语气里带着显而易见的无奈:“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啊,心思真是难猜。我家那小子,上了大学之后,跟我们的话是越来越少了。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电脑,不是打游戏就是追什么星,聊起那些游戏角色、明星动态头头是道,可一说到专业课、未来的规划,就蔫了,要么敷衍几句,要么干脆嫌我们唠叨。我说了他好几次,道理讲了一箩筐,他根本听不进去,还总说我们这代人不懂他们,有代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