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岁时予你 > 第237章 番外三:双向守护的成长轨迹

第237章 番外三:双向守护的成长轨迹(1/2)

目录

深秋的北京,天空是一种高远而澄澈的湛蓝。国际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午后的阳光,显得格外气派。一场高规格的文化创意产业学术论坛正在这里举行。能容纳数百人的主会场内座无虚席,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专注而严肃的气息。

聚光灯骤然亮起,精准地打在主讲台上。苏念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珍珠灰色西装套裙,内搭一件真丝白衬衫,简约而干练。她缓步走上台,调整了一下话筒的高度,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其中不乏学界泰斗和行业领军人物。若在几年前,面对这样的阵仗,她或许会紧张得手心冒汗,语无伦次。但此刻,她深吸一口气,唇角扬起一抹从容的弧度,开始了她的阐述。

她的声音通过优质的音响设备清晰地传遍会场的每个角落,平稳、清晰,带着一种经过历练后的自信。她展示的是一个关于利用数字技术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方案,ppt上精美的画面与她流畅的讲解相得益彰。她不仅阐述了项目的核心创意、商业模式,更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讲到关键处,她眼底闪烁的光芒,几乎与台上的灯光一样耀眼。台下不时响起阵阵赞许的掌声。

在观众席一个不甚起眼的角落,陆时砚安静地坐着。他刻意选择了这个位置,既能清晰地看到台上的她,又不易被旁人打扰。他的目光,如同最忠诚的卫星,始终追随着那道聚光灯下的身影,深邃的眼眸里盛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温柔。他膝上摊开着一本皮质封面的笔记本,修长的手指握着笔,时而记录下她方案中特别精彩的亮点,时而在空白处写下几行小字——那是他提前反复推敲后,为她准备的几条极其细微的优化建议,措辞谨慎,生怕惊扰了她的思路,只待合适的时机,以最温和的方式提出。

当苏念以一句“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荣幸”作为结语,再次鞠躬致谢时,全场响起了更为热烈和持久的掌声。陆时砚也合上笔记本,随着众人一起鼓掌,嘴角噙着的笑意加深,那是一种为她的成长和绽放而感到由衷骄傲的情绪。

论坛结束后,人流如织。苏念又与几位上前交流的学者寒暄了片刻,才带着些许疲惫,但更多是兴奋的心情走出会场。深秋的凉意瞬间袭来,她下意识地拢了拢西装外套。刚走下台阶,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不远处银杏树下的陆时砚。

金黄的银杏叶如同小扇子,在秋风中簌簌飘落,有几片顽皮地停歇在他深色大衣的肩头。他手里拿着一件她常穿的燕麦色薄呢外套,正目光专注地望着出口方向。看到她出来,他立刻快步迎上前。

“冷不冷?”他声音低沉,带着自然的关切,一边问,一边已经将手中的外套展开,轻柔地披在她肩上,又细致地替她拢紧衣领,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下颌线,带来一丝暖意。“刚才的方案讲得非常出色,逻辑严谨,案例选取也很有新意和代表性。”

“真的吗?”苏念仰起脸,眼睛因他的肯定而瞬间亮了起来,像落入了星辰。刚才面对众多专家时那一丝残存的紧张,此刻在他面前彻底烟消云散。“我其实一直有点担心,怕学术圈的前辈们会觉得我的想法过于天马行空,不够沉稳。”

“不会,”陆时砚肯定地摇摇头,很自然地伸手接过她手中略显沉重的公文包,“你的这种‘跳脱’,恰恰是打破常规、最具创新活力的部分。这一点,我很多年前就深有体会了。”他顿了顿,与她并肩走在铺满落叶的人行道上,脚下发出沙沙的轻响,“就像你当年给我的那些历史文献数字化项目提的文创衍生思路,当时觉得大胆,现在回头看,已经成了我们团队重点推广和备受好评的方向了。”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长,融合在满地金黄之中。苏念听着他的话,思绪不禁飘回了几年前。那时的她,刚刚接触这个行业,参加小型研讨会都会紧张得提前准备好几天发言稿,生怕说错一句话。是他,一次次鼓励她,相信她的潜力,为她创造机会,也在她受挫时给予最坚实的支撑。

“时间过得真快,”她忍不住感慨,声音里带着一丝柔软的唏嘘,“要是没有你当年一直在我身边鼓励我,给我底气,我可能早在遇到第一个大项目瓶颈的时候,就选择打退堂鼓了。”

“是你自己足够努力,也足够有天赋,”陆时砚转过头,目光落在她侧脸,眼底是毫不掩饰的骄傲,“我最多,只是在某些你需要的时刻,轻轻推了你一把。记得你第一次独立负责那个城市记忆馆的项目吗?为了一个细节,你可以熬通宵修改方案,眼睛都熬红了,却倔强地不肯放弃。那时候我就知道,我的陆太太,绝非池中之物,总有一天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苏念被他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微泛红,像染上了天边的晚霞。她轻轻挽住他的胳膊,将身体的一半重量倚靠过去,转移了话题:“那陆先生呢?上次你的那项关于明清民间档案数字化与解读的研究,获得了那么重要的国家级奖项。我在电视上看直播,你站在领奖台上,说的那句‘特别感谢我身边这位,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与坚定的支持’,是不是在说我呀?”

陆时砚闻言失笑,手心包裹住她挽着自己胳膊的手,轻轻捏了捏,指尖传递着温暖:“除了你,还能有谁?如果不是你时不时用你们年轻人喜欢的视角和语言来‘刺激’我,提醒我历史研究也可以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我的那些故纸堆,可能至今还困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找不到通向大众的桥梁。念念,”他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我们之间,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指引或守护,而是互为灯塔,彼此都是对方不可或缺的加油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