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龙江起航(1/2)
龙江宝船厂,位于金陵城外长江之滨,曾是大明永乐年间郑和舰队的诞生地,见证过千帆竞发的辉煌。岁月变迁,海禁时松时紧,这座曾经的帝国造船心脏也几经沉浮,如今在皇帝朱标的严旨之下,再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船匠、木工、铁匠被征调至此,巨大的厂区内外,人声鼎沸,号子震天,空气中弥漫着桐油、木材和铁锈的混合气味。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一支由北疆格物院核心骨干组成的技术支援团队,在林奇首席大弟子、精于机械的**苏诚明**带领下,也已抵达此处,并带来了数十辆满载着特殊设备、图纸和标准化零件的马车。
他们的到来,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滴入了冷水,瞬间引发了剧烈的反应。
“什么?船肋间距要完全一致?误差不能超过一指宽?笑话!老夫造船三十年,全凭这双眼睛和手感,造出的船哪个不能劈波斩浪?”一位头发花白、手臂上满是烫伤疤痕的老匠头,对着苏诚明带来的《新式舰船营造则例》吹胡子瞪眼。那本则例上,满是按照林奇要求绘制的标准三视图和密密麻麻的尺寸标注。
“还有这‘蒸汽明轮’?在船两边装两个大轮子?还要用那烧油的铁疙瘩来驱动?这不伦不类,坏了风水,定然是要沉船的!”另一位负责船体营造的大匠也连连摇头,他们对这些来自北疆的“奇技淫巧”充满了本能的排斥。
苏诚明,这个在北疆工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并未动怒,只是平静地指着图纸上复杂的结构:“诸位老师傅,此乃‘定远’级战舰,非是旧式帆船。其船体需承受蒸汽机巨大震动与明轮转动之扭力,结构强度必须均匀,故需标准化。蒸汽明轮可使其无风之日亦能疾行如飞,于追敌、避险、抢占上风,至关重要。”
争论僵持不下,甚至影响了工程进度。消息传到北疆,林奇深知,破局需用事实。他并未亲赴金陵,而是通过加密信道,送来了两份“礼物”。
第一份,是一套精致的**舰船结构应力测试模型**。由格物院用不同硬度的木材按比例缩小制作,可以通过砝码和杠杆,模拟不同风浪下船体各部位的受力情况。当老匠头们亲眼看到,按照标准化要求制作的模型,在同样测试下,比凭经验制作的模型更晚出现变形和损坏时,沉默了。
第二份,则是一台**小型蒸汽机与明轮的联动演示装置**。当锅炉点燃,蒸汽推动活塞,通过曲轴带动那对木质明轮在特制的水槽中飞快转动,激起巨大水花时,所有的质疑都被那澎湃的力量和直观的效率击得粉碎。
“这……这铁马,竟真有如此伟力?!”老匠头抚摸着那台还在散发着余温的钢铁造物,手都在微微颤抖。他造了一辈子船,靠的是风和水,从未想过,船可以自己“长出力气”来跑。
事实胜于雄辩。顽固的保守派开始松动,而更多年轻、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工匠则迅速接受了北疆的理念。在苏诚明的主持下,龙江宝船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入了标准化量具、图纸会审制度、以及关键部件的**流水线作业**。船厂的效率,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两个月后,一个阳光明媚的吉日,龙江宝船厂最大的船坞内,旌旗招展,人头攒动。巨大的“定远”号战舰的龙骨,在庄重的仪式中,被缓缓吊装到位,稳稳放置在墩木之上。这根采用新式锻接技术制造的巨型龙骨,本身就是北疆工业能力的象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