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明神医:开局救活朱雄英 > 第148章 星火燎原

第148章 星火燎原(1/2)

目录

“巡天计划”启动后的第三个月,第一台实用化的反射望远镜在津门格物院组装完成。镜筒长一丈二尺,需借助滑轮组才能调整方位。当徐尚庸将镜筒对准土星时,观测室内骤然响起一片抽气声——那颗遥远的星星,竟带着清晰可见的光环,如同天神遗落的玉环,悬浮在墨色天幕之上。

“原来天外有天……”赵士桢扶着镜筒的手在微微发抖。他刚刚完成电报机的第三次改进,传输距离突破三百里,此刻却觉得自己那些成就微不足道。透过镜片,他看见的不是星球,而是人类认知的边界被彻底打破。那些曾存在于典籍中的“浑天说”,此刻化作具象的宇宙图景,令他心生敬畏。

林奇的声音在观测室内响起,低沉而富有穿透力:“看清楚了吗?这就是我们要征服的星辰大海。”这句话被记录在《格物院志》里,后来传遍大明。但在当下,更实际的变化正在发生。

望远镜技术被迅速拆解改良。三个月后,边镇所有了望塔都配备了“窥远镜”,最远的能看清三十里外的人影。水师战船上开始安装“探海镜”,能在雾天发现二十里外的船帆。哨兵们发现,原本模糊的敌人阵型变得清晰可辨,甚至连敌军将领脸上的胡须都能数清。这种改变,让战争从血肉搏杀转向了精准打击。

信息的传递速度也在颠覆传统。以津门为中心,电报线路正像蛛网般向四方延伸。第一条直达金陵的线路贯通那日,朱标在养心殿亲自拍发电报,三十个字的内容,半刻钟后就在津门译出。当电报员颤抖着念出“陛下问:北疆安否?”时,整个格物院都屏住了呼吸。林奇口述回电:“四境安宁,商路通畅。另:科学院新制‘避雷针’,可护殿宇。”简单的几个字,跨越千里,瞬间抵达,这让所有人意识到,时空的距离正在被缩短。

信息传递的成本在急剧下降。以往需要快马跑死数匹、历时半月的消息,如今只需片刻。权力的格局在无声重塑。地方官员再也无法拖延军情,商人不必再担心货物滞销,甚至百姓间的书信往来也变得频繁起来。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新的思想和技术像种子一样撒向大地。

变化最大的还是人。

赵士桢开始独立主持“飞鸢计划”——他要造出能带人上天的机器。最初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直到他拿出利用新式轻质材料和蒸汽动力的设计图。在答辩会上,他向林奇和其他大匠展示模型:“老师说过,鸟儿能飞是因为翅膀的形状。我们不需要扇动翅膀,只需要足够的推力和升力。”他的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那是对未知领域的渴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