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 第370章 年关烟火证传承

第370章 年关烟火证传承(1/2)

目录

一、腊味引旧客

小寒的风卷着雪沫子掠过煤市街,味脉树的枝桠上挂满了冰凌,像一串串透明的糖葫芦。林晚星正用缠藤刀剁着腊汁肉,刀刃起落间,肉糜里突然滚出十二粒暗红的花椒,在案上排成圈,圈心浮出个“年”字。秦风新烧的陶缸堆在棚下,缸口盖着松木盖子,里面腌着的腊鱼腊肉渗出油花,在缸身冻出层琥珀色的冰壳。

一个穿藏青色棉袍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走来,拐杖头的铜箍在雪地上敲出“笃笃”声,每响一下,味脉树的冰凌就滴下一滴水,在地面汇成个“荣”字。“听说这儿的腊味能勾旧魂?”她往案上放下个描金漆盒,打开的瞬间,满街的肉香突然变得醇厚,盒里的十二块腊肉上,分别印着不同的商号戳记:“荣记”“胡记”“孙记”……最后一块没有印记,却泛着淡淡的银光。

孙大姐的豆浆桶外裹着三层棉被,里面熬着加了姜糖的热浆,舀在粗瓷碗里会冒热气,碗底沉着些细小的铜屑,看着像从旧铜器上刮下来的。“这是‘暖年浆’,得用腊月二十三的灶心土煨着才够热。”她刚把碗递到老妇人面前,碗里的热气突然凝成个穿棉袄的妇人身影,正往蒸笼里摆着馒头,袖口露出的银镯,与老者那枚拼在一起正好是完整的一对。

胡荣星如今梳着双髻,头上插着两支红绒花,手里提着个竹篾蒸笼,里面的年糕冒着热气:北京的黄米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最上面摆着块小小的腊牌,刻着“荣胡氏”三个字,边缘还沾着些松针。“我妈说这叫‘合年糕’,得凑齐三家的手艺才像样。”她把蒸笼放在案上的瞬间,笼屉缝里钻出些白雾,在案上拼出幅灶王爷像,眉眼竟与林晚星有几分像。

二、腊牌记祖训

藏青棉袍老妇人从漆盒底层抽出张泛黄的纸,上面用朱砂画着十二道菜谱,每道菜名旁都标着禁忌:“腊味忌用陈油”“年糕忌掺生水”“年酒忌见铁器”……最后一道“团圆宴”旁写着行小字:“需三姓后人共掌勺,缺一不可”。纸页边缘的火燎痕迹,与樟木箱子里的图谱完全吻合。

秦风往陶缸里撒了把花椒,缸底突然浮出块腊制的木牌,上面刻着的“守味”二字被油脂浸得发亮,牌背面嵌着些碎瓷片,拼起来能看出是“荣记”的残片。“前儿翻缸时摸到的,原以为是去年的腊骨头。”他话刚说完,老妇人的漆盒突然“咔嗒”一声,盒角弹出个小抽屉,里面躺着十二枚铜制的灶王爷像,每枚背后都刻着不同的年份,最早的是光绪二十七年。

林晚星的缠藤刀突然震颤,刀身映出的老妇人背后,站着个穿旗袍的虚影,手里捧着的菜谱上,“荣胡氏”三个字正往下滴着蜡油。她刚要开口,老妇人突然抓起案上的腊鱼,往味脉树上一挂,鱼身的油脂顺着树干流下,在雪地上冲出条沟,里面露出些细小的陶片,拼起来是秦风去年捏的那个陶偶的脑袋。

“你们以为味脉传承只是认亲?”老妇人掀开棉袍下摆,露出里面系着的围裙,裙角绣着个极小的“灶”字,针脚与胡荣星蒸笼上的红绒花完全相同。她往案上摆了道奇怪的菜:腊味合蒸里埋着十二根银簪,每根簪子上都刻着个名字,最后一根刻着“林晚星”,簪头的花纹正是缠藤刀的形状。

三、反转揭真身

漆盒里的腊肉突然自己跳动起来,在案上拼出段往事:当年荣家少爷与胡家小姐成亲后,曾请过一位林姓的厨娘,正是林晚星的太祖母,是她首创了南北合味的菜谱,味脉图谱其实是三人共同绘制的。“所以您是……”胡荣星突然指着老妇人拐杖头的铜箍,那里刻着个“灶”字,与《煤市街味志》扉页的印章分毫不差。

“我是最后一任荣记灶王奶奶。”老妇人摘下头上的抹额,露出块梅花形的胎记,与林晚星手腕上的红痣位置相同。“当年大火时,你太祖母把半张菜谱塞进我襁褓里,让我跟着胡家管家逃生。”她往案上倒了杯年酒,酒液里浮出三个女子的虚影:穿旗袍的胡家小姐、穿长衫的荣家少奶奶、系围裙的林姓厨娘,正围着灶台说笑,手里的锅铲拼成个“合”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