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 第366章 寒夜味火照归人

第366章 寒夜味火照归人(1/2)

目录

一、冬市客至

冬至的雪粒子敲打着煤市街的帆布棚时,味脉树的枝桠上积着层薄雪,像裹了层糖霜。林晚星正用缠藤刀劈柴,刀光闪过的瞬间,柴薪里突然渗出琥珀色的汁液,在地面凝成十二道火苗,每簇火苗都跳着不同的影子:挑担的、推车的、戴棉帽的——都是往年此时来赶集的食客。

“这柴是去年的老桩子。”秦风抱着陶缸从巷口走来,缸里腌着的酸菜突然冒起热气,在缸沿结出层冰花,冰纹里嵌着些旧车票:1998年的长途汽车票、2005年的火车票、2019年的高铁票,终点都是“北京南站”。他刚把缸放在石案旁,缸底突然渗出盐水,在雪地上画出条蜿蜒的线,通向胡同深处的老宅院。

个裹着军大衣的老者拄着雪杖走来,帆布包里的冻梨突然化开,汁水在案上拼出“归味”二字。“我1973年在这附近插队。”他掏出块冻得硬邦邦的窝头,“这是临走时老乡给的,揣在怀里暖了三天。”窝头落在石案上的刹那,案面突然腾起白雾,雾里浮出间土坯房,炕上的铁锅正冒着热气,锅沿坐着个梳麻花辫的姑娘,眉眼竟与孙大姐有七分像。

最奇的是个穿羽绒服的姑娘,她的保温饭盒往“赵”字摊前放,盒里的自热火锅突然变成铜锅炭火,咕嘟声里飘出些红绸带——1983年春节的糖纸,印着“煤市街供销社”字样。“我妈说她年轻时总来这儿排队买年货。”姑娘刚夹起片冻豆腐,味脉树突然抖落团雪,落在她发间竟变成朵绒花,与雾里姑娘头上的那朵一模一样。

二、归客味诉

穿军大衣的老者自称“插队老知青”,往案上摆了道“黄土高原忆苦餐”:糜子面窝头切得像砖块,酸菜汤里漂着几粒沙枣,最惹眼是块“冻土豆”,咬开后里面竟嵌着颗保存了五十年的红豆。“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这苦。”他用粗瓷碗舀汤的瞬间,穿羽绒服的姑娘的铜锅突然沸腾,汤汁漫过窝头,竟在案上画出幅地图:黄土高原的沟壑与北京胡同的脉络连在一起,交汇处正是煤市街。

“尝尝这个。”姑娘端来新创的“春运暖心锅”,自热包换成老北京炭火盆,食材是十二种地方特产:哈尔滨红肠、成都腊肠、广州鱼丸……最妙是汤底,用二十种车票煮出来的,喝着有股淡淡的油墨香。“我把每年回家的车票都剪了角,泡在汤里当料。”锅气里突然传出报站声,竟是2008年的春运广播:“开往北京的列车即将进站……”

孙大姐的豆浆桶里突然多了些小米,是用黄土高原的糜子磨的,豆浆喝起来竟带着股焦香。“我妈说当年插队的知青总来蹭热豆浆。”她往碗里撒了把芝麻,芝麻粒突然排成行字:“1975年2月13日,雪,收到北京来信。”字消失的瞬间,老者怀里的窝头突然变软,掰开后里面的红豆竟发了芽,根须缠着张褪色的照片——土坯房门口,青年与麻花辫姑娘正挥手告别。

林晚星握着缠藤刀翻《煤市街味志》,发现夹着张泛黄的介绍信,落款是“黄土高原公社”,接收人栏写着个模糊的名字,隐约能看出是“孙”姓。她刚抬头,就见老者军大衣的口袋里渗出黑泥,滴在酸菜汤里,原本清亮的汤竟变成浑浊的泥浆。“你根本不是知青。”缠藤刀挑开大衣下摆的瞬间,露出块生锈的铁牌,刻着“控味术第七代传人”——与青铜镜里的印记如出一辙。

三、味脉牵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