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百味融炉(2/2)
郑师傅推着加装了分区保温层的馄饨担赶来时,担里的汤突然分出十二个味格:川味格飘着红油,苏式格浮着蟹粉,京味格沉着麻酱——他转动担侧的旋钮,十二格汤突然通过中心导管汇流,浮出的馄饨皮上,褶皱同时显出“川”“粤”“京”等字样,最终在汤面凝成“味脉无界”四字。
三、派系反转
男人突然指着林晚星调和馅料的手法喊:“这是我师父师娘合创的‘融和式’!”石案应声震动,映出幅重叠影像:左边是穿白褂的师傅在揉咸面团,右边是系花裙的师娘在调甜馅料,两人的手腕交叉处,正好是林晚星此刻的站位。“他们当年被斥为‘离经叛道’。”男人翻开菜谱的批注页,1985年的字迹记载着京味与南味点心师的秘密合作,其中位合作者的签名,与《烟火匠心录》姑奶奶的笔迹有着相同的收锋——而照片里的合作工坊,石灶纹路与现在的分毫不差。
真妹妹突然将书按在菜谱上,两本书的内页突然重叠,露出夹着的张旧报纸:1950年《饮食周报》报道过场“南北味战”,实为守心社策划的障眼法,目的是让不同派系的手艺人借“论战”私下交流技法。报纸边缘的油渍突然洇开,在案面漫出真相:所谓“守石堂”的“纯味派”与守心社的“融味派”本是场共谋,前者故意坚守传统吸引注意,后者趁机将各派技艺融成新味,共同保护散落各地的味脉密码。
李婶往咸甜藤饼上刷油时,油刷突然掉在地上,滚出枚双色徽章:半边刻着“京味”,半边雕着“南味”,合起来正是朵完整的藤花。徽章滚动的轨迹在石案上画出个圆,与分味盘的纹路重合时,突然弹出张泛黄的合影:十几位不同菜系的师傅围着石灶,其中穿旗袍的女子正往北方师傅手里的石碗里倒酱料——女子袖口的胎记,与林晚星手腕上的浅痕完全相同。
秦风突然发现分味盘的铜纹里藏着张字条,是1973年的银匠写的:“守味者不是守派,是能让所有味道认亲的人”。字条边缘的铜锈突然亮起,与男人的双色徽章连成圈,圈里浮现出段影像:川菜师傅教京味摊主熬红油,粤式点心师向北方手艺人学发面——最后画面定格在现在,林晚星正将川味藤椒粉撒进京式糖包馅里。
四、百味同炉
当林晚星与男人同时将十二道融合新菜摆在分味盘上,两种不同派系的手法在盘沿重叠的瞬间,整座琉璃厂的石具突然共鸣。分味盘中心的导管喷出十二道香气,在空中凝成座百味食摊:左边摆着川式石臼,右边放着粤式瓦缸,中间的石灶上,京味糖火烧与苏式糕团正同时冒着热气——所有器具的藤纹都在发光,最终连成朵跨越南北的大藤花。
穿校服的孩子们举着怪味石酪奔跑,甜香与麻香交织的气息引来了南北方口音的赞叹;卖糖葫芦的老汉咬着糟香石糕,突然想起年轻时在广州吃过的味道,竟与此刻舌尖的糟香完美重合;修鞋的刘大爷嚼着麻辣糖包,辣劲过后泛起的甜意,让他想起四川亲戚寄来的糖块——不同的记忆在石案前汇成同股暖流。
暮色降临时,男人将双色徽章嵌进林晚星的石案暗格,案面突然弹出个铜盒,里面装着十二派手艺人合制的“百味酱”。“所谓传承,不是守着派别看门户,是让所有味道认祖归宗。”他往石灶里添了把混合着十二种香料的柴,火苗突然化成十二色,分别照着川、粤、京等不同派系的工具——最终十二色火苗合为束,在墙上投出个同时握着炒勺与石杵的身影。
夜风带着融和了南北的香气掠过街巷时,林晚星的石案前围满了不同口音的食客,京腔的吆喝与粤语的赞叹混在一起。秦风新铸的分味盘不断分出新的味格,盘面上的“融和”二字与石案上的“守味”刻痕渐渐相融。真妹妹往《烟火匠心录》里夹进片混着十二种香料的滤纸,纸页自动生成新的篇章,插画里无数双不同的手正围着同个石灶,有的在揉面,有的在调馅,最终都在同块石案上,按出了深浅相同的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