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83章 树影压垮墙的时候,没人听见裂响

第83章 树影压垮墙的时候,没人听见裂响(2/2)

目录

两个时辰后,回报传来:某县衙后院火光未熄,残烬中搜出大量未燃尽卷宗,其中一页赫然写着“灯变夜失踪孩童名录”,共计四十七人。

主官被抓个正着,犹自嘴硬:“不过是些废纸,留着占地。”

沈砚舟冷笑,命人将残页高举于火光前。

“你说是废纸?”他声音不大,却穿透夜风,“可对孩子母亲来说,这是她一生唯一记得的名字。”

消息传回京城时,天刚破晓。

苏锦黎站在窗前,看着远处心录墙上新添的一行字:“我们要的不是恩赐,是知情的权利。”

她忽然转身,对柳知秋道:“把最近三个月拾遗亭运营细账,全数公开。”

柳知秋一愣:“包括支出、物料、人力?”

“全部。”苏锦黎点头,“让所有人知道,这堵墙,是怎么立起来的。”

就在这份账目即将印行之际,礼部某侍郎在小会上轻描淡写提起:“今年财政吃紧,拾遗亭拨款恐需削减。”

话音落下,无人接应。

但有一双眼睛,在暗处静静亮了起来。

树影压垮墙的时候,没人听见裂响。

可当第一枚琉璃泡悬上拾遗亭檐角的刹那,整座京城的风向悄然变了。

谢云澜是在一个清晨察觉异样的。

她照例去西城坊巡视拾遗亭运营,却见亭前排起长队,妇人抱着孩子,老翁拄着竹杖,甚至有跛脚少年蹲在石阶边,手里攥着一枚铜板,眼巴巴望着前方。

一名小吏正低头登记:“姓名、住址、捐银数额,换琉璃一枚,刻字入册。”

“这是做什么?”她问。

“回夫人,”小吏抬头,“百姓听说朝廷要断拨款,自发来捐一日饭钱。每捐一文,得琉璃泡一颗,刻上名字挂在檐下,说……说是‘我家也有声’。”

谢云澜怔住。

她原以为要争的是银子,是官面上的批复,是朝堂里那一纸红头文书。

可这些人,不求名,不避寒暑,只为在那微光闪烁的檐下一隅,挂上属于自己的一粒声音。

当天下午,她便召集柳知秋、崔砚铭与程砚秋于王府偏厅密议。

“礼部想卡我们脖子,我们就绕过衙门。”谢云澜将一份草拟文书推至案中,“不叫募捐,不称集资,只说‘百家供养’——百姓养民间记忆,如香火承家庙。每一枚琉璃泡,都附编号、登记档、悬挂位次,全程公开,由修史院监录。”

程砚秋指尖轻敲纸面:“若有人借此敛财?”

“那就杀一儆百。”谢云澜目光冷下,“谁动这碗饭,就让他一辈子吃不了官饭。”

三月之内,千余拾遗亭遍布州县,檐下铃泡交叠成串,夜风拂过,光影摇曳如星河倒垂。

有些地方竟需抽签排队,只为亲手挂上那一枚刻着“张氏三口愿天下无冤”“陈阿婆代亡儿言”的琉璃。

太后微服出访那日,正值秋雨初歇。

她路过南郊小村,见一贫妇抱幼儿踮脚系铃,衣衫褴褛,手冻得通红。

太监欲上前驱赶,却被太后止住。

“你为何来此?”她问。

妇人转过身,脸上沟壑纵横,眼神却亮。

“我没读过书,写不了拾遗条,但我想让娃知道,咱家也投过一票。”她顿了顿,低声,“他爹五年前被征役累死,尸首都找不着。可上个月,拾遗亭把名字记进了《役卒名录》,说以后朝廷都要看。我就想,我们也算说了话。”

太后沉默良久,返宫当夜,内务府即补发全年经费,另加织造局特供防雨帷布三百匹,专用于保护各地拾遗亭碑板。

而此时,皇帝已连着七日未批《拾遗保护法》。

直到某个秋分前夜,太监匆匆来报:京城所有拾遗亭于子时统一换匾,新匾漆黑底金四字——“等您盖印”。

皇帝握笔的手一顿。

他走出偏殿,独自登临皇城角楼。

远处屋檐连绵,万千琉璃泡随风轻晃,像无数双不肯闭上的眼睛。

忽有童声穿雾而来,清亮如刃:“火没灭,法要真。”

他驻足良久,终是转身回殿,取出国玺,重重落下。

那一夜,苏锦黎正在书房翻阅最新一期《拾遗通报》。

西北边镇传来新录:“戍卒李二狗,昨日教儿子用陶片记粮耗,说这是‘家里头一回能说话’。”

她合卷轻叹:“我们还在想怎么推着他们走……其实早就跑出去老远了。”

窗外,一轮新月初升,映着檐下叮咚作响的琉璃海。

而在昌平驿外,一座尚未挂牌的拾遗亭静静立着,石碑旁搁着一把未开封的刻刀。

目录
返回顶部